我叫陈永忠,来自湖南省林科院。
30多年来,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一棵油茶树。
回望来时的路,我与油茶结缘,播撒青春与汗水,就是为了用科技种好油茶,帮助林农脱贫致富,转眼已是34年了。这份初心始终未改、坚如磐石。
记得刚参加工作,我来到平江县开展试验研究。我们借宿在钟洞乡榜上村农民张任生家里,房子低矮老旧,屋内只有几个自制的小木凳,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但乡亲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拿给我,嘘寒问暖。目光中充满了期盼:希望山上绿起来,生活好起来!
平江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老红军喻杰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他退休后领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家乡落户,自己种菜、养猪,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让300多公顷荒山披上绿装,群众称他为“真正的共产党人”。
革命老区的贫困,老红军的奉献,对我触动很大。我在心底暗暗立誓:要用自己所学来回报乡亲们,帮助他们把当地4000多亩油茶种好,早点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但当时油茶亩产油只有几斤,低产低效,在老百姓眼里就是“露水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必须先培育高产良种。
油茶育种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开始奔走在14个省的油茶产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收集各种种质资源。开展杂交育种时,连续几个星期,在闷热的油茶林中穿行,找花蕾、配花粉,期望得到理想的种子。一天下来,汗流浃背,身上黄一块、白一块,满是黏巴巴的花蜜和花粉、抬举了一天的手臂和脖子酸痛难忍,而晚上还要与蚊虫相伴,坚持整理材料和数据。
科研的道路,从来就没有坦途。我清楚地记得,1996年我们的科研经费只有4000元,出差吃住行样样靠节省。很多同事因此转了行,课题组只剩下王德斌老师和我两个人。
这都算不了什么,最让我痛心不已的是:1998年特大洪水,把我们的试验地冲得一干二净,来之不易的种子和科研数据化为乌有;数年心血,荡然无存。但是一想到山区林农的期盼,想到自己立下的誓言,我强忍泪水、重新制定方案,所有工作从头再来!
经过10多年的试验,我们团队终于从上千个组合中择优筛选、培育出“湘林油茶”高产杂交新品种,每亩油茶产油从过去的3-5公斤提高到50公斤、产值达5000元。湘林油茶成了“摇钱树”,良种苗木深受农民欢迎。
为了更好地推广新品种,我们培育了20多万株良种苗木,如果直接卖到市场,收益超过100万元。但我们不为所动,全部按照主管部门要求,统一调拨到各地,营建示范林。看见一批批优质苗木被调走,同事们劝我,“为什么不留下1万株呢,这可是实打实的四五万块钱啊,可以大大改善我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也有不少人劝我,与苗木公司联合育苗赚笔钱。
说心里话,大家的建议并不过分。当时我们的科研条件仍很艰苦,作为差额拨款单位,我们的工资也不高,科研经费更少。但这些苗子不能动!这是山区百姓脱贫的希望所在,他们更需要,它更应该首先成为贫困山区的绿色银行。
湖南60%的贫困人口在山区,当地能发展的产业不多。油茶适宜在低山丘陵区种植、生产健康食用油,市场潜力广阔。
2009年,作为科技特派员,我带着“湘林油茶”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邵阳县,手把手地向种植户传授丰产栽培技术,一门心思将油茶种到荒山上。白仓镇黄莲村贫困户65岁的莫田清大爷,种了约3公顷油茶林作为生活的依托,但苦于缺乏技术,挂果不如意。了解情况后,我多次上门为他现场指导,对不挂果的树进行嫁接改良,经过两年的精心管护,收益达到5万元,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小康路。
10年来,邵阳县发展油茶产业,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脱贫。脱贫后的他们高兴地唱起了歌谣:“一亩茶山百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茶山万金油,又讨媳妇又盖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油茶产业迎来新的春天。湖南油茶从113.3万公顷发展到140.6万公顷,覆盖全省所有市州60多个县,年产值45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建茶油品牌,打造千亿特色产业”的宏伟目标!我们受命制定《湖南茶油》标准,支撑品牌建设,把湖南茶油推向粤港澳,走出国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湘林油茶”的推广越来越快,我与很多林农交上了朋友,在油茶产区,乡亲们都亲切地称我为“油茶博士”。我很喜欢看漫山盛开的油茶花和挂满树上的累累硕果,更喜欢看乡亲们脸上舒展的笑容,看他们眼中欢喜的目光。
未来,在油茶助力脱贫这条路上,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