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益阳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07-25 16:45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预算科 浏览次数:

关于益阳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2日在益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黄仲书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29082万元,财政总收入预算为389640万元,全市市县级当年财力支出预算为642487万元。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后,高新区、大通湖区和市本级对收支预算进行了调整。同时,各区县(市)在办理完年终决算后,将上年净结余和财力性结转资金纳入了预算。经汇总,地方财政收入预算调整为231376万元,财政总收入预算调整为401826万元,全市市县级财力支出预算调整为704834万元。通过全市上下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预算收支任务,实现了全市及各预算单位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95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87%,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27%(省财政体制改革后收入口径发生变化,下同);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7099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9.62%,比上年增长25.09%;上划省收入完成3594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248.50%,比上年增长18.01%。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5189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2.46%,比上年增长23.51%,其中:税收收入37304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1.79%,比上年增长24.84%;非税收入7884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5.75%,比上年增长17.58%。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1165615万元,比上年决算支出增长18.81%。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81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6.30%,比上年增长22.90%;上划中央收入完成3159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4.29%,比上年增长29.20%;上划省收入完成515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0.10%,比上年增长22.55%。2010年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7556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69%,比上年增长25.43%。2010年市本级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191488万元,比上年决算支出增长14.01%。
   (三)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00783万元,为预算77093万元的130.73%。全市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37935万元。
    各位代表,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和财政改革为重点,大力培植财源,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年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收入征管措施。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调整了全市收入目标任务,进一步理顺了中心城区税收征管秩序。加强收入调度,强化均衡入库。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召开财税收入调度会,分析全市收入形势,研究部署对策,对均衡入库工作常抓不懈,突击入库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逐步向纵深推进,制定出台了税收协控联管考核办法,明确了岗位责任,加快了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税收协控联管扩大到了建筑工程耗材、沙石等征管薄弱环节,进一步堵塞了收入漏洞。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不断巩固创新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全面清理了非税收入缓减免项目,严格办事程序,确保了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二是全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央、省、市、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8万亩,中央财政贴息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9个。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山平塘清淤扩容、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筛选、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争取企业技改资金、商业网点建设资金、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等5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重点企业的发展。争取省财政转贷我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5亿元,大大减轻了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压力,保障了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推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共拨付补贴资金1.92亿元,有力地扩大了居民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积极支持高新区东部新区建设,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农业、水利、林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尽可能向东部新区倾斜,有力促进了东部新区的快速发展。
    三是全面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继续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市共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近11亿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市共投入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金2.07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全市共投入社保和医疗卫生资金36.98亿元。切实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累计拨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基础养老金8017万元;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就业补助资金24722万元,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上级财政资金33483万元,市本级下拨配套资金3164万元,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和提标扩面。抓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四是不断深化了各项财政改革。顺利完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认真扎实做好了收入划分和基数核定等基础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工作汇报和沟通,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我市应得利益,目前新旧财政体制成功实现平稳过渡并顺利转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市本级会计集中核算已向国库集中支付顺利转轨,所有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全部由单位接收,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公务卡改革进展顺利。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0年上线运行的市直单位达到30家,且运行情况良好。制定出台了《益阳市本级预算指标管理办法》和《益阳市本级财政资金拨付办法》,对市本级的预算指标管理、财政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拨付管理等,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大大减少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规范运行。
    五是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了同级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新区和大通湖区财政监管,督促两区及时整改同级审提出的问题,加强业务指导,促进两区财政规范运行。进一步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成立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局,出台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使用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为合理配置和经营市直国有资产,进一步提高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开展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清查全市三年来的强农惠农资金65亿元,查处并整改违纪、违规金额717万元。会同市纪委、监察局开展了对医疗卫生项目资金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对全市155个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进行了整改。
各位代表,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财政工作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虽保持了增长,但财源基础比较薄弱,收入总量和增幅在全省的排位比较靠后,尤其是市本级的财政规模仍然偏小;财政保障能力弱,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加大,增支因素和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市本级的资金配套压力不断加大。同时,财政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财政财务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对此,我们将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创新步伐,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及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不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服务“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着力强化收入征管,加强财源建设,完善和创新壮大财政实力的机制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有限的财力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努力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资金保障;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提升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管理精细、廉洁高效、监督有力的财政运行机制。
   (一)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汇总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2834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71 %;上划中央收入预算204453万元,增长19.57%;上划省收入预算45347万元,增长26.16%。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533238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8.00%。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83438万元,加上预计转移性收入552057万元,减预计转移性支出53506万元,全市可用财力预计781989万元。
全市市县级当年财力支出预算781989万元,比上年增长  5.46%。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46516万元,增长19.83%。上划中央收入预算37421万元,增长18.45%;上划省收入预算6123万元,增长18.73%。2011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90060万元,增长19.18%。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46516万元,加上预计转移性收入282980万元,减预计转移性支出213554万元,当年市本级可用财力预计115942万元。市本级当年财力支出预算115942万元,比上年增长6.53%。
   (三)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基金收入预算83896万元,比上年下降16.76%。基金支出预算87372万元,比上年下降13.31%。
    三、把握形势,务实进取,确保2011年财政预算全面完成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力做好财政工作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收入、优支出、促发展、保民生、强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财政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全面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财政框架,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不断增强财政综合实力。一是努力培植税源财源。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灵活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财税政策对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进行扶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切实打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基础,通过企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科学制定和分解财政收入目标任务,逐步构建税收协控联管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涉税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提升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强化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规范征收行为,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三是进一步加大立项争资工作力度,多渠道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投入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努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重点做好“保工资、保运转”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资金调度力度,及时拨付干部职工工资和机关单位公用经费,确保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二是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整合各项支农资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投入,促进城市的维护和管理。多方筹集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中心,支持城市道路的提质改造,加快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园林的绿化亮化和背街小巷的改造。四是努力增强公检法司事业的保障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政法部门的办公办案条件,增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三)千方百计保障民生民利。一是进一步贯彻国家惠农政策。严格执行各项惠农补贴发放机制,规范发放程序,提高发放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广大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实惠;积极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有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贯彻落实城镇居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医疗服务均等化,落实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就业资金投入,支持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地转移工作;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筹措资金,扎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待工作,支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扩面。
   (四)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和巩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理顺同各区县(市)的关系,不断壮大市本级财政规模,确保新体制平稳顺利运行,促进各级财政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加强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建设,督促区县(市)扩大试点范围,促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纵深发展。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继续推行“管采分离”,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完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继续深化规范权力运行试点改革,巩固前阶段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查找工作漏洞和不足,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全面提高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水平。
   (五)切实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有效使用、规范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浪费与流失。二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继续大力推进厉行节约,压缩行政成本,合理制定各项节支目标,严格预算约束,严格控制经费增长。三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大监督观念,继续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积极搭建财政监督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投资评审等手段,切实加强重大项目资金和民生资金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检查成果利用水平。四是加强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加快标准化财政所建设进度,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全程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切实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有效整合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等信息资源,努力加快财政信息化大平台建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