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
点击数: 时间:2023-04-04 |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益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加快现代化新益阳建设,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高质量建设“五个益阳”,根据《湖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全面推进现代化新益阳建设(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益阳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导向,全面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科技强市成绩斐然,为“十四五”推进现代化新益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益阳市研发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支出从2015年的12.7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4.94亿元,五年间增幅达17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0.94%增长到2020年的1.89%,全省排名第四,仅次于长株潭。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60家,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2015年的9家增长到2020年的27家,增长最为显著。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拥有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大批创新平台的搭建,成为推动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有力推进,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06项,其中国家级重点研发专项1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29项,市级科技计划376项,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得政府补助资金超过2亿元,政府的资金投入极大地引导了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市级财政安排的科技专项经费由2016年的900万增长到了2020年的2700万,增加了两倍。连续三年投身“产业项目建设年”,组织实施省“五个100”、市“六个10”工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汇聚。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凸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81家增长到2020年的312家,其中上市企业达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2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占全省五分之一,新增省级“小巨人”企业73家。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29.1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15%,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85%、6%,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步增长,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3749件、1308件和2.96件,是2015年的2.5倍、3倍、2.96倍。全市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量2020年已增至22家。沅江市、赫山区相继被列入省级知识产权建设强县工程,安化县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29项。全市科技成果登记超过250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突破28亿元,其中2020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完成249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到11.41亿元。全省第二家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分市场顺利落户益阳,并与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共建益阳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入驻,科技、金融与产业共融发展。科技惠民措施突出,政策环境日臻完善。全市已实现县级科技专家服务团全覆盖,成功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4家,培育科技型扶贫示范企业20多家,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稻虾-蟹共生、芦苇综合利用,积极推进黑茶、笋竹等精深加工,延链补链, “一县一特”产业创新夯实县域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科技兴业惠民、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十三五”以来,益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引领推进创新益阳建设的意见》《益阳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益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方案与政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由市长挂帅、全市1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全市“大科技”工作格局形成。 (二)形势要求国际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全球正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进入高度活跃期,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技术的快速突破与广泛应用,驱动着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兴起,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无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面临着深刻的调整,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要求科技创新发挥全方位战略支撑作用,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间和供给能力。 打造“三个高地”为湖南省科技创新赋予了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作出打造“三个高地”的战略指引,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行动指南。湖南省正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创新平台功能不断增强,创新人才和成果加速涌现,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创新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已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引擎。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区域战略政策的相继实施,益阳市需要抓住战略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驱动新的增长点,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大力实施“东接东融”,全面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为益阳市科技创新指明了新方向。随着渝长厦高铁线路、长张高速复线等重大交通线路的规划与建设,益阳市在环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将越来越明显。益阳市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领头城市之一,正加快打造以新型智慧城市为引擎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对于提高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位于中部地区的益阳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过渡阶段,应努力思考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 综上,“十四五”时期益阳市的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背景下益阳市科技发展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短板,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完善创新生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按照“五个益阳”建设、“东接东融”战略要求,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人才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资源布局,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为建设现代化益阳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具有益阳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生态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创新驱动益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2%,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6%。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5件,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占GDP比重达到2.2%,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产业制高点地位凸显: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地位突出,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碳基材料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碳谷”产业创新名片亮眼。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 创新人才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链条、全谱系的人才引培体系进一步健全,围绕益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团队,建立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一支结构更为合理、衔接更加紧密、支撑更加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培育新型职业人才。 创新平台高能级布局: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和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在先进制造、新材料、数字技术等领域培育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整合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发展行业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载体。大力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的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赋能高质量发展:对标“五好”园区创建要求,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国家级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益阳高新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千亿园区”。支持1-2个省级产业园区转型省级高新区,支持具有创新优势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积极争取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益阳。加强产城融合,积极打造“智慧园区”。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科技管理和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报告、决策以及支持企业创新等各类制度更加健全,聚焦关键指标,确保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表1-1 益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二、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围绕建设现代化新益阳,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创业高地,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科技园区、创新型区县(市)为支撑的“一核多点”全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加强与长株潭的科技创新合作,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畅通科技创新双循环,全面赋能益阳创新强市。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省级产业园区转型省级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区县(市)。 (一)加强中心城区协同创新依托“两区”(赫山、资阳两城区)、“两园”(益阳高新区、湖南益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创新平台,联动东部新区加快“东接东融”,加强与长株潭等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与发展合作,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的高度协同,推动产业创新深度合作,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创新型城区和区域创新中心。 (二)建设“五好”园区增效强能对标“五好”园区创建要求,着力建设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五好”园区。支持益阳高新区依托“一中心三基地”等,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步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支持湖南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桃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转型为省级高新区。 推动湖南益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资阳区、安化县、南县、桃江县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打造县域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布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等工作,推动益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支持条件成熟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紧扣“一县一特”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着力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经济、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针对各区县(市)特色产业技术瓶颈,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支持并推进安化黑茶产业栽培生产与加工、南县稻田生态种养、桃江竹产业综合种植与加工、沅江芦菇芦笋种植与精深加工等农业科技创新。 三、 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聚焦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领域发展与重大战略需求,着力优化结构、提质升级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国际(世界)-国家-省-市梯次结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发展的多级多类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市级创新平台,为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立后备梯队,培育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实验室等平台实现新突破。 (一)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立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培育。鼓励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创新,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搭建一批国省级研发平台,重点支持益阳橡机、艾华、奥士康、华翔翔能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汉森制药、克明面业等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打造电容器制造中心创新平台。在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食品轻纺等领域培育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统筹技术创新中心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发展,优先支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开展高端创新平台引进和布局,吸引国内大院大所、“双一流”大学、行业龙头企业等来益组建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结合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及益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联合长株潭科研机构,采用科研合作新模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等。 (二)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黑茶金花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能源感知与边缘计算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学科,培育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聚焦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优势主体,布局建设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和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加快构建由国家、省、市三级共同构建的实验室体系,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三)构建多元双创载体着力构建5G众创、湖南城市学院众创空间、中南科创园、益阳市创业园服务中心、中开院益阳智慧能源孵化基地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打造科技创业街区。支持益阳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支持龙岭产业开发区打造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科技园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技术能手创新等创新创业活动,支持益阳市创新创业研究院的发展。 (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组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人才团队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共建创新载体协调管理机制和新型研发机构考评机制,积极培育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五)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实现与院士、专家的精准对接,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深度融合。帮助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联合基金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益阳本土企业的合作。加强从基础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一体化创新设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本地转化率。 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乡村振兴、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部署产业链,提质升级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培育八大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步伐,推动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培育益阳高质效现代产业提供科技供给。 (一)推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1、促进新兴优势产业链科技创新。支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制高点。重点支持5G应用、新材料、生态绿色食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制造、工程机械、新能源及电力装备、装配式建筑、农业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从共性技术攻关、供应链、行业议价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
2、突破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结合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形成技术清单,聚焦产业断裂点补链,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强链,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上下游贯通、产业链完整、价值链攀升。
3、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强科技攻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智能升级,促进技术、产品、品牌、效益提升,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积极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
(二)推进科技创新支持乡村振兴1、积极培育八大优势农业全产业链。依托益阳市安化黑茶、南县虾稻、优质水产品和生态蔬菜四大首要特色产业,突出茶叶、稻虾、水产、蔬菜、米面、笋竹、畜禽和休闲食品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特色全产业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加强新产品开发与产品质量保障。按照 “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开发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围绕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等新型食品开展技术攻关。强化农产品“二品一标”认证,打造食品安全保障强、生产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的生态绿色食品品牌。稳固益阳特色农业地方品牌,重点加强“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桃江竹笋”“大通湖大闸蟹”“赫山兰溪大米”“资阳休闲食品”等区域品牌产品质量保障。 3、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以及文化振兴的重大需求,支持围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而优”的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科技小镇,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服务体系,以县域作为统筹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单元,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在县域集散。突出为民目标、科技属性、特派特色,建立健全并深入推进符合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和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开展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
(三)推动数字产业科技创新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入发展数字技术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并推进重点关键技术领域攻关,全力推进益阳市数字经济发展“一园一中心三基地”建设,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瞄准数字经济上下游及其配套企业,不断壮大益阳数字经济生态圈。
(四)推进科技创新支撑社会发展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改善民生福祉的迫切需求,加强人口健康、绿色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支撑健康活力益阳。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益阳中医药产业园、安化医药产业园为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集群,支持汉森制药等围绕创新药物研发、中医药传承创新研究等领域加强研究,支持建立临床医疗技术创新研究平台,推动高水平医学研究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2、支撑绿色生态益阳。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聚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供给。支持益阳打造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围绕建设“益山益水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依托益阳特色山水格局,聚焦自然保护和利用、绿色建造、宜居城镇建设等,支持益阳装配式建筑产业产品适应建筑工业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助力益阳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支撑幸福安全益阳。围绕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重大需求,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幸福平安益阳。 五、培育高质量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梯度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00家。 (一)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全面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资金、人才、科研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好企业新增研发投入省级奖补资金申报,指导企业开展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各级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提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引育机制,通过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一批、引资引智引进一批、传统企业改造提升一批等多种渠道,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扩张,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加大市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入力度,落实落细市外科技型企业、创新团队和技术成果持有人来益创业优惠政策;加大本土科技企业培育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大中型企业孵化派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本土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的资金支持,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活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科技企业的精准服务,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搭建企业成长阶梯,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三)促进大中小微科创企业融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大型企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开展颠覆性技术布局和攻关。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重点扶持和储备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小巨人”“单打冠军”企业。构建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创新生态,促进大中小科技企业融通发展。 六、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高水平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以及国内发达省市的科技交流合作,推进“东接东融”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益阳市科技创新能力。 (一)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完善国际合作创新机制,面向全球加快国际合作基地和创新载体建设。鼓励益阳市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与世界著名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共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建设“开放益阳”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融入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益阳市优质企业到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等国际科技资源,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输出。鼓励有条件的科技服务机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提供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产品推广等科技创新服务。 (二)加快推进“东接东融”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对接长沙中心城市,服务省会城市。重点加强益阳东部片区与湘江新区、宁乡市、望城区等对接。加强与长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特色学院、中试和转移中心、实验室、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众创空间等,推动共建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深化产业科创合作,大力推进制造业“东接东融”战略,依托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靶向对接长株潭产业园区,形成与长株潭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利用益阳地处洞庭湖区域、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对接,借助武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提升益阳的产业水平。加强与南昌、九江的先进制造、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产业联系,推动益阳特色农产品向周边城市推广。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推动益阳与长三角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以园中园、共管、托管等合作方式,探索在人才、科技和高校等领域的合作。 (四)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建设芙蓉云数据中心,打造湖南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产业聚集高地,力争将芙蓉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数据中心。利用益阳作为大湾区连接中部地区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通道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香港、深圳等科技创新资源溢出。深化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以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为引进技术的主要形式,以科技园区共建和高校合作作为对接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搭建科技转移平台,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强化人才交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在益阳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换长效机制。 七、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实施科创人才汇聚行动,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建立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构建起结构更为合理、衔接更加紧密、支撑更加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加快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依托“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益阳市人才行动计划”等人才扶持计划,加强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以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为支撑,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支持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在益布局设点。大力扶持益阳市普教基地、职教基地、高校基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把实习基地打造成为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桥梁,多层次打造人才培养基地。 (二)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强化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人才的互动交流,开展形式灵活的校企产学研对接和人才培养引进活动,主动对接长沙市高校、科研院所,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利用益阳市临近省会的区位优势,鼓励益阳用人单位引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等高新技术集聚区的人才,以“周末工程师”、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服务益阳企业和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与长沙市签订定向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实用性人才。大力实施工业引智、农业引智和项目引智,继续采用“柔性引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三)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生态、创业环境。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加强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倡导人才和智力的“柔性流动”,打通高端人才流动通道。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主动加强与长沙市人才交流平台的对接,每年举办人才交流活动2次以上,开展校企、校地深度合作2次以上。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贯彻落实《益阳市人才行动计划》并制定人才激励配套措施。完善人才奖励考核机制,对突出贡献人才进行激励。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支持社会团体、企业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引导和激励人才到急需的、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上发挥作用。 八、增强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健全创新评价激励、协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管理运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一)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好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益阳),推动区县(市)建立工作站,推进科技要素市场化,实现技术、资金、科技成果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等提供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的科技服务。培育湖南省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打造科技创新要素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支持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开展公益性专业培训,加强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等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培养造就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与成果推广人才队伍。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在益阳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兼职或全职创办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 (二)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支持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开展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活动。建设好益阳市高新技术协会、益阳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利用好“紫荆厚德”“中开院”等科技服务机构,同时引进更多的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为益阳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鼓励企业牵头建立技术转移联盟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实用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库、专利库、专家库、特色资源库、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为企业提供统一的链接接口,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共享管理。 (三)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构建“大科技”格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完善信用融资、证券投融资、财政资金融资、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租赁、个人和社会集资、企业间信贷等渠道。通过寻求政策性补贴、政策性融资担保和相关政府投资来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市场融资活力,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抵押的门槛。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完善产期稳定投入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供给科技资源。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融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激励机制,优化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 九、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一)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推进科技、人才、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重点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科技投入机制、科技奖励制度、科技监督机制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制度。
(二)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深入落实《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益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调整优化《益阳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有关规范性文件,加强创新政策顶层设计,积极争取政策试点和示范应用工程,加强科技、产业等方面的政策统筹和有效衔接,形成覆盖产业链的创新政策体系。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战略规划、创新政策、实施监督、科技评价、协调发展等政府统筹协调职能。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益阳市科技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的益阳市科技创新规划与计划体系,凝练重点领域和方向,优化科技资源空间布局,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等重点。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科技管理制度,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和科技报告制度建设。 (四)加强科技诚信管理制度建设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加强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将诚信要求落实到项目指南、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等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完善守信、失信记录与激励管理制度。 十、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益阳市科技领导小组作用,由科技部门牵头,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到科技工作。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真抓实干,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机构设置,强化科技工作的组织保障。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二)健全多元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健全多元投入,优先保障科技创新重点支出。到“十四五”期末,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提高各区县(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资助。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风险投资与知识产权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三)优化创新生态广泛开展科技普及和创新实践活动,举办高规格的创新创业大赛,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造才能,激发创新活力。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四)加强监测评估分解落实本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开展规划运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动态检测和第三方评估,确保科技创新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县(市)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对口完成各项任务的考核指标。完善规划实施监督和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区县(市)、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能力检测与评价。
益阳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
|||||||||||||||||||||||||||||||||||||||||||||||||||||||||||
来源:市科技局 作者: |
- 《益阳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内容解读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