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一早,资阳区新桥河镇虎形山社区群众刘凤毛,带着住院资料,步行十来分钟,到了社区今年新建成的医保服务点。“第一次来这里搞报销,你们这里报销比例跟区里是一样的吗?”“您放心,是一样的。”听到工作人员肯定地回答,刘凤毛才放心地把资料递过去。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告知,信息都已录入,等区里审核通过,15个工作日内,报销款就会转到银行卡。刘凤毛惊喜地说道:“这么简单,这么快啊,看来,‘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真的只要15分钟就能办好事情。”
全市“15分钟医保服务圈”已全面建成
刘凤毛所说的“15分钟医保服务圈”,是今年来市医疗保障局为着力破解基层群众办理医保公共服务难点堵点问题,在医保经办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探索出的“益阳路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在镇、街道、村、社区、高校、园区等地建立医保服务站(点),确保居民在15分钟路程范围内,能找到医保服务站(点);在任一医保服务点,15分钟能办结要办的业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基层医保服务站点1033个,这些站点已累计受理各项医保业务近8000件,全市“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面建成。 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我市农村居民需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医保业务,不熟悉情况的经常半天找不到门、问不到人、办不成事。
今年来,市医疗保障局以满足参保群众合理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往基层下沉,往群众身边延伸。围绕医保管理服务真抓实干暨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满足参保群众合理需求为导向,创新便民服务举措,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同频共振。 从先行先试到全面铺开 按照“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工作思路,我市依托“一纵”(乡镇和村、社区医保服务站点)、“一横”(医院医保服务站点)、“一补充”(工业园区和高校等医保服务站点)、“一纽带”(村医和便民服务员等),构建一体化医保公共服务体系,将信息查询、转诊转院、住院报销等17项服务事项下放至基层医保服务站点,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了医保服务。
推进过程中,我市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度,明确建设要求和序时进度,层层压实责任强力推进。从基层站点选址、功能布局、服务事项等环节入手,将一般性医保职能有序扩权赋能到各医保服务站点。 为更好服务群众,市医疗保障局还优化简化业务流程19项,取消各类证明材料37个,将27项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30%。同时,通过“互联网+医保服务”,实现医保常用高频事项“掌上办”“网上办”“自助办”;打通政务服务平台“益办事”App云端服务渠道,让参保群众住院费用零星报销“零跑腿”。各基层医保服务站点也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如为老弱病残等群体提供代办服务,受到群众好评。
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无差别的医保服务 “医保服务站(点)建到最基层、贴近最群众,不仅方便群众快速办理报销,还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资阳区医保局医疗保障事务中心副主任张谦介绍,医保服务站(点)建在群众身边,不仅能及时传递最新的医疗保障信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无差别的医保服务,也能促进更多人选择就近就医。以新桥河镇卫生院为例,基层医保服务点运行以来,镇卫生院看到患者回流,在搞好硬件设施改造基础上,引进了十来名优质医护人员。从5月份至目前,医院业务量同比上涨40.5%。
信息、政策公开透明,是确保群众能及时享受相关权利的重要环节。在“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中,市医疗保障局要求医保服务站(点)主动向服务对象公开医保经办服务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履行服务承诺。全面落实“好差评”制度,公布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确保服务事项全覆盖、评价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同时,积极发挥基层经办服务点的作用,将医保政策、业务流程、医保报销所需材料试样上墙,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业务与政策相结合、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等方式,多形式宣传医保政策。
家住南县三仙湖镇中堤村的李维红,今年5月份在长沙生孩子,进行了剖宫产手术。不久前,她听家人说镇里建了医保服务站,便带着相关材料办理报销,不到一分钟就顺利完成了,她逢人便说医保便民服务举措实在太给力:“再也不要跑到县城医保政务大厅去了,真是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