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绿与兴业并进,生态与发展并重,以“林长制”促“林长治”,一刻不松守红线……2024年,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紧紧围绕“绿色益阳”建设这个总目标,积极有序地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落实,为实现“绿水青山新画卷,金山银山新地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耕“林长制” 生态底色愈发亮眼
在安化县柘溪镇一家加工黄精的企业里,工人们各司其职,蒸晒黄精、制作黄精茶、包装黄精丸,干得热火朝天。黄精产业的发展,正是当地依靠“林长+黄精产业”工作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产物。
安化县创新建立“林长+黄精产业”工作机制,以林长制为抓手,精准发力,深化林业改革,着力打造“安化黄精”品牌,全面推进以黄精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促进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县级林长专题研究部署“林长+黄精产业”5次,林长巡林化解涉黄精产业发展问题190个,新增林下种植黄精面积3万亩。全县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1家、省级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7家,黄精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黄精及黄精制品2万吨,综合产值达32亿元。
大通湖,是洞庭湖的“锅底”,有入湖口38个,流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极其特殊的地理因素,使得大通湖水体自然交换不易、水生态平衡脆弱。近年来,大通湖区积极探索“林长+水草”工作机制,建设了湖南省水生植物科普基地,结合湖岸绿色长廊、水乡花海、湿地科普宣教馆等景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康养等产业,既展示了大通湖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又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打造了新的“绿色引擎”。
如今,大通湖区成功打造全国水草供应基地,已培育100多个品种,为全国各大湖泊治理提供了优质水草种苗和技术方案输出,水草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亩均年收入8000元,高于养鱼时的亩均年收入3000元。
随之而来的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在大通湖,共记录水鸟30余种5万多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35只、黄胸鹀40只、青头潜鸭6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4100只、白琵鹭12只、湖南省罕见鸟类赤嘴潜鸭4只。以水草为栖息地的底栖动物和鱼类也相继重现身姿,大湖生态系统日趋完善。
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2024年,我市林业部门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资阳区通过建立“林长+检察长”“民间林长”等方式助力林业执法,桃江县因地制宜建立“林长+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机制助力产业增效。安化县“林长+黄精产业”、沅江市林长制“示范道、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园、示范区”方案入选2024年省“林长+”重点项目。在林长制的护航下,全市生态底色愈发亮眼。
做活“绿文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冬日暖阳中,走进沅江市龙虎山国有林场,树木肆意生长,直冲云霄;树冠层叠交错,深浅不一。一条洁净的道路蜿蜒绵长,宛若巨龙,盘踞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
老一辈护林员王春廷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建场时,前后种了10多年树,绿化了上千亩荒山。以前开荒设备落后,岛上大部分是黄土,非常坚实,刨一个坑都要费老劲。
新一辈护林员王伏龄,日常巡护山林的标准配置就是一把柴刀、一双套鞋,每天进山就是大半天,最长的线路来回走完需要3个多小时。他说,森林防护工作,一天一巡不能放松。他积极向附近村民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发动大家共同保护森林资源,严防火种火源进入林区,责任区内资源和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
龙虎山国有林场是沅江市唯一的林场,位于赤山岛上。林场濒临洞庭湖,又分布在新湾镇多个行政村之间,范围广、边界线长、人员活动频繁而复杂。林场充分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和“三长四员”分区负责的网格化管理管控体系,以点带面,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秩序的规范,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龙虎山休闲游玩、吸收负氧离子。以林长制促林长治,保护森林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来,全市共划分林长制管护网格1506个,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林长3247人、护林员1506人、监管员279人、执法人员275人、科技员209人,形成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覆盖全域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2024年10月,在市委党校举办为期3天的全市林长制工作业务培训班,市县两级共计180余人参训,基层林业队伍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11月份,我市被省林业局选定为国产化林长制巡护系统试点地区。目前,全市各级林长办林长制信息管理工作已全面转向新系统,生态护林员基本完成国产化巡护系统安装并启动日常巡护。
充实“生态仓” 注入发展绿色动力
2024年上半年,一场没有硝烟的灭蝗战斗在桃江、安化、赫山等地激烈展开。
竹蝗,是网翅蝗科竹蝗属一类常见的竹类害虫,大面积发生时会导致成片竹林枯死。去年入夏后,由于气温持续高热,竹蝗进入生长及危害高发期,全市竹林面积较大的桃江县、安化县、赫山区等地竹蝗危害频发。
全市林业部门将森林病虫害防治摆在林长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积极采用技术手段“智斗”竹蝗,利用植保无人机、热力烟雾机、电动喷雾喷粉机和竹蝗专用烟剂等进行综合防控,有效避免了蝗害大面积扩散与蔓延。县乡两级积极举办竹蝗防治技术培训,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竹蝗防治,依靠群众力量合力应对,实现了早发现、早防治,大大减轻了损失。
由于提前谋划竹蝗等竹类害虫防治,竹蝗受灾面积由年初预测的65万亩下降为28万亩,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6月,益常张三市边界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会议在安化召开,会上签订了《联防联治公约》。
守护森林资源,让山川披绿,不仅仅在于实现生态价值,还要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点绿成金”,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2024年,全市共完成22万余亩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道、隔离带1864.88公里,进度居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沅江充分利用林业资源,走林业、旅游融合发展新路线。以胭脂湖先锋村花卉苗木基地为引领,打造沅江市花卉苗木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集群,沅江市花卉苗木生产面积3825亩,综合产值3300万元。成功创建蓼叶湖公园、先锋村、小河咀村、龙虎山林场等林长制示范点,新造、补植补造林近1.2万亩、18万株乔灌木。修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损的林木1600亩、古树名木37株,林长制示范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竹笋产业是桃江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全县拥有竹林面积115万亩。桃江县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竹笋深加工产业,推动特色竹产业“全链条重塑、全领域应用、全方位融合”,打造绿色优质协同高效的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群。目前,桃江县已培育竹笋加工企业30余家,竹笋产业年产值达38亿元。竹产业带动当地16万人本地就业,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