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返回
以文学灯盏照亮“山乡巨变”之路
2024-12-30 10:30来源: 益阳日报全媒体

  好的文学凝聚着时代的气质,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在益阳,有这样一座村庄:连续3年举办重大文学活动,21家作家书屋落地于此,珍藏7.6万册作家签名版图书……这便是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

  12月29日,记者走进清溪村,一个个新变化扑面而来:游客之家背后建有清溪越梦千年VR体验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内藏有乐之书店……“作为益阳文学典型标杆,今年我们计划打造了十大新业态,像扉页咖啡、清溪文创、清溪特产、听露茶馆等文旅新场景,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清溪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俊介绍。

  清溪村的魅力从何而来?为何被称为益阳文学典型标杆?除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乡土情怀外,清溪还有其他的答案——这座沉寂多年的小山村,以周立波《山乡巨变》为原型,将乡土文化、名人名作与研学教育等相结合,用文学的力量焕发乡村新活力,全力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村庄建设。

  但清溪村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这是清溪上辈人和上上辈人的梦想,而今生活的富足却远不止于此。”周俊回忆说,家乡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2008年,周立波故居经历第一次提质改造,当时清溪村建设目标是新农村,村里关于文学的设施建设和方向不是很明确。直到2019年,清溪村终于意识到,村子独一无二的“土特产”就是文学。

  2022年以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家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先后在清溪村举办。借文学“东风”,清溪村深入挖掘文化的力量,不断擦亮“文学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三张名片,致力于把清溪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文化振兴的高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共同富裕的典型”。这些年,清溪村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学的种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情怀,始终不曾改变,仍在这片乡间沃土不断生根发芽。

  作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实践基地,清溪村成为了众多名作家灵感的源泉。2020年,益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余艳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循着周立波等文学前辈的足迹,感受这里的历史变迁,发现这里新的山乡巨变……她耗时8个月,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引起剧烈反响。“今年1至9月,有97万游客慕名而来,大多是文学爱好者,来自五湖四海。”清溪村党总支委员邓旭东介绍,清溪村共建造了以莫言、王蒙等作家为主题的21家清溪书屋,打造了全国唯一以当代著名作家冠名的书屋群落,开展“文约清溪”“清溪一课”“清溪对话”“到清溪 去读书”等文学研学活动,旅游收入上千万元,截至9月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万元。

  因人而名、因文而兴,循着这条发展道路,清溪村文学队伍壮大。2023年以来,清溪村每月都会邀请一位知名作家或艺术家到清溪村开展主题活动。同时,村“两委”还引导鼓励村民策划参与读书会、朗诵会等文化活动,村民更加热爱文学、享受文学,闲时看书“富脑袋”、文化旅游“富口袋”,成为清溪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我们还注册成立了益阳志溪诗社,诗社不仅定期举办诗歌创作、理论研讨等活动,还编辑出版了诗刊《志溪流韵》。”志溪诗社社长秦放勋介绍,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走进清溪村,用新思维、新视角,让村庄的文学文化氛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在清溪,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房,不少村民以开民宿、办擂茶店等方式,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早上七点我就要把全要卖的擂茶做好,然后开始准备泡菜、鸡爪等小吃。”今年41岁的村民周权,之前在邵阳开了16年的婚纱影楼。2014年,周权返乡创业,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烧烤店,吸引了不少游客,生意火爆。4年后,为了保护好村里的环境,做到无烟排放,周权主动转型,在自家门前的竹林里,开起了擂茶小店。现在,每逢节假日,周权家的擂茶小店,游客川流不息,20多张桌子能坐满,一年的擂茶经营毛收入可达40多万元。

  20世纪50年代,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借着一盏煤油灯的灯光,他创作出了著名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如今,小说里的村庄走入现实,在文学光芒的照耀下,清溪村成为了一座新时代的文学标杆,引领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