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农业生产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7.53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农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一、运行情况
(一)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21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为166.34万亩,同比减少0.4%;秋粮生产整体形势较好,中稻、一季晚稻长势均明显好于去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48.87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236.24万吨,同比增长2.9%。
(二)生猪生产发展较快。2021年全年出栏肥猪398.23万头,同比增长35.4%;年末生猪存栏279.05万头,同比增长16.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4.73万头,同比增长6.2%。全市生猪存出栏呈快速增长。
(三)经济作物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7.73万亩,同比增长0.9%;其中蔬菜种植面积201.85万亩,同比增长2.4%;蔬菜总产量490.11万吨,同比增长4.1%。
(四)水产养殖平稳发展。2021年度全市水产品产量44.35万吨,同比增长2.3%。家禽出栏2753.36万羽。
二、主要特点
(一)“粮食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全市完成播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超省定任务3.87万亩和6.74万吨。完成2020年度30.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推进2021年度30.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22.33万亩。积极推进种业振兴,市农科所选育的“伍两优华占”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通过国家稻品种审定,实现我市国家审定水稻品种零的突破。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5%,耕地流转率达7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全省排位居前列。
(二)特色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市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全市茶叶、稻虾、蔬菜、水产、休闲食品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初步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一县一特”特色差异化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同创”工程,全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园5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10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3个。南县、沅江、大通湖“洞庭香米”水稻全产业链纳入全国重点链建设区域,南县获批创建稻虾全产业链典型县。桃江舞凤山石砚获评全国乡村特色手工产品,沅江麻香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宏、桃江舞凤山石砚雕刻技艺传承人钟健获评全国乡村能工巧匠,安化连续12年位列中国茶产业百强县前十强。
(三)三产融合路子进一步扩展。我市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着力探索农业与加工、流通、文体、康养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2021年,味芝元、辣妹子、桃花江竹材、世林食品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37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20亿元。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7503家、家庭农场22928家。创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休闲集聚发展村范村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1个,打造了清溪村、茶乡花海、罗文涂鸦等三产融合样本,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桃江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科技赋能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市携手华为、58集团抢先布局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连续举办三届绿色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大会。“智慧渔政”建设领跑全省。赫山区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南县稻虾生产基地实行“互联网+小龙虾+服务+流通”运营模式,打造“洞庭虾网”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3个,与省农科院联合创立南县稻虾产业研究院,黑茶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13个项目获国、省科技奖励,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
(五)产销对接通道进一步打通。我市成立全市稻米、茶叶、蔬菜、笋竹、虾蟹五个产业联盟,组团参加北京“两展一节”、中部农博会等重大节会,利用北京新发地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益阳展销中心、湖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加速“益品”出湘出境。推行“互联网+直销”模式,一批“益”字号农业品牌蹿红网络,桃江竹凉席销售额排淘宝、天猫、京东同品类第一,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高新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桃江、安化、南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六)质量安全网络进一步扎紧。我市推行“两证+追溯+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541家生产企业、2074个农产品实行“身份证”管理,911家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制(修)订农业标准27个、技术操作规程161个。创建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14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2个、国家级和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5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6个、乡镇监管示范站67个,赫山、桃江、安化、南县和沅江成为省级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县。
三、主要困难
(一)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我市“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特而不大、特而不强、特而不优,全产业链融合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强劲产业“龙头”,精深加工占比较小,好产品没有卖到好价钱,品牌建设任重道远。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142家,其中规模以上559家,仅占10.8%;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51%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企业仅7家,没有一家5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仅安化黑茶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高风险防范遇到“瓶颈”。极端气候破坏、疫情病虫危害、市场价格波动是主要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三道坎”。因基础设施设备投入滞后与诸多不可控、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叠加,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对我市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持续构成威胁。
(三)高预期增收面临“挑战”。受新冠疫情未来防控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渠道缩减,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种粮、养猪等农民主要的经营性行业,因成本上涨、价格回落等多方面影响,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带来较大挑战。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比较薄弱,带动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四、对2022年农业生产的建议
(一)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完成好省定粮食“双稳”任务。积极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种,提升相关生产技术水平,加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确保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稳定生猪产能,2022年能繁母猪数量和规模猪场保有量保持稳定,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放心猪肉平稳投入市场。
(二)开展“品牌强农”行动。推进“安化黑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和品质提升,争取将“南县小龙虾”“桃江竹笋”评定为省级重点支持的片区公用品牌、“一县一特”品牌,加强“南县稻虾米”品牌打造。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突出抓好“两证+追溯”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品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节会,着力培育“一县一品”电商网销品牌,编制益阳市农业品牌名录。
(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旱季蓄水、雨季放水正常运转,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与部门衔接,协助农户做好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疫情预警。加强市场管控,及时发布市场供需情况,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规避市场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积极推广稻虾共作、稻鳅共生、稻蛙、稻鳖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优质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提高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监控农资市场价格,通过有效措施,保持农资价格基本稳定,提高农民的种养积极性。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商平台为抓手,打造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助力解决农产品流通难题,同时开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