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回望百年史 人民生活焕新颜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1-03-17 18:46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建党一百年以来,勤劳勇敢的益阳人民风雨兼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彻底改变了解放初期“生产衰落、民生凋敝、物价飞涨”的落后局面,呈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明显增进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益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扩大。1952年,益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亿元,1978年达到10亿元,1994年突破百亿大关,2007年跨上千亿台阶。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853.5亿元,较1952年增长了1157.4倍,年均名义增长10.9%。按可比价算,是1952年的290.6倍,年均增长8.7%。

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益阳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1949年,全市农业占绝对优势,一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三产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1.3:8.5:10.2,到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0.5:33.5:16.0。2020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0.1亿元、793.1亿元和74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17.3:42.8:39.9。第一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81.3%下降到2020年的17.3%,降低了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8.5%上升到2020年的42.8%,提高3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10.2%上升到2020年的39.9%,提高29.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工业、服务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

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一)居民收入绝对值不断有新突破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反动统治的腐朽、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再加上连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困苦。随着土地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发展等政策的实施,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益阳市居民收入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据历史资料显示,1952-2020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5元增加到33274元,增长265.2倍,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3元增加到18818元,增长436.6倍,年均增长9.4%。100年间,益阳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多次突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在1988年达到千元级,2007年突破1万元,2014年突破2万元,2019年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1994年达到千元级,2013年突破1万元。2020年,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二十世纪初,我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人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8年的1025元增长到23002元,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8年的518元增长到16405元,年均增长11.4%。

全市城乡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由单一型消费转向多元化消费,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20年,益阳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48.5%下降到3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70.1%下降到29.2%。衣着、交通通信等支出成倍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1555.8元,比1995年的人均衣着现金支出360元增加1195.8元,增长3.3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740元,比1993年的44元增加696元,增长15.8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从1995年的278元增加到2020年的3178.6元,增加2900.6元,增长10.4倍,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从1985年的4.2元增加到2020年的2613.2元,增加2609元,增长621.2倍。全市城镇居民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从最初的基本为零到2020年末分别达到103.4台、113.3台、102.4台;农村居民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在2020年末分别达到105.8台、122.0台和103.6台。生活物资的丰富,增强了人民的消费欲望,互联网的普及,扩宽了居民消费渠道。

三、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南岸,滨湖平原由河湖冲积而成,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是全国粮、棉、麻、油重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益阳农业整体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益阳农业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跨新台阶

1949年,益阳市粮食总产量仅48.4万吨,粮食亩产量123.7公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益阳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较大生产自主权,大大解放了生产力,197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增加到169.6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4.3%。粮食亩产量较1949年翻了一倍多,达到265.6公斤。2020年益阳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9.6万吨,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181.2万吨,增长3.7倍,粮食亩产量达到419.2公斤。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确保了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1949年,益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1.0亿元,到1981年达到12.3亿元,年均增长8.2%;到2002年该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9.0亿元,比1981年增加106.7亿元,年均增长11.4%,随后该值一路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94.9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8.4%。

(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益阳是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近年来大力推进“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即1茶3优1特,安化黑茶,优质米面、优质水产、优质蔬菜,特色食品加工),辖区内南县大力发展稻虾、稻龟、稻鳖综合生态养殖,赫山大力发展集旅游、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桃江引进了罗氏沼虾、淡水鳗鱼养殖,安化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沅江发展芦笋产业,不但拉动了投资增长,也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以强带弱、以小撬大的效果。2020年全市稻田生态综合种养面积110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每亩可望增收600-1000元。

四、物价运行日趋平稳,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一)物价走势由“大起大落”逐步转变为“温和平稳”

益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于1985年由政府部门开始统计,36年来,我市物价运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价走势的展开阶段(1985-1991年)。这一阶段,我市经济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物价水平大起大落,波动明显。第二阶段:物价走势的调整阶段(1992-2011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价格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这一阶段,我市物价水平震荡变化。1994年CPI同比涨幅达到25.4%,仅低于1988年的25.6%,199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直至2002年,物价一直呈低迷态势。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我市物价水平随之逐步回升。第三阶段:物价走势的平稳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市物价平稳波动,温和上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形成机制,坚决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灵活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将价格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居民收入跑赢物价,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得到提升

分城乡居民收入来看,1988-2020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0倍,1985-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1.8倍,而CPI价格指数1985-2020年仅累计上涨6.3倍。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个别年份外,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跑赢了物价涨幅,益阳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得到较大提升。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一百年栉风沐雨,一百年上下求索,益阳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以“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银城人民将继续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拼搏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益阳调查队作者:朱丹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