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0-11-04 17:51 浏览量:
字体: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十三五”,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面小康目标提前实现。

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情况

十八大以来,益阳市抢抓“一带一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现代农业改革试验战略机遇,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落实“两大战略”,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面貌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提升。

(一)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1.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稳步增长。2016-2019年,益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6711元增加到2019年的23899元,累计增加7188元,增长43.0%,年均增长9.4%,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571元增加到2019年的31570元,累计增加8999元,增长39.9%,年均增长8.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2344元增加到2019年的17296元,累计增加4952元,增长40.1%,年均增长8.8%,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表1 2016-2019年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益阳市

湖南省

2015年(元)

2019年(元)

年均增速(%)

2015年(元)

2019年(元)

年均增速(%)

全体

16711

23899

9.4

19137

27680

9.7

城镇

22571

31570

8.8

28838

39842

8.4

农村

12344

17296

8.8

10993

15395

8.8

2.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16-2019年,益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9.7%、9.3%、9.0%、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9.6%、8.8%、8.1%、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8.7%、8.5%、8.9%、9.1%。

图1 2016-2019年益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3.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2016-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全面提升。城镇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由2016年的50.0%提高到2019年的52.2%,农村由36.9%提高到40.5%。经营净收入比重有所下降。城镇的经营净收入比重由17.5%降低到16.9%,农村由42.0%降低到37.8%。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益阳市农业农村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乡村振兴初见成效;脱贫攻坚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自2018年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反超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6-2019年,益阳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1.8444下降到1.8253,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且一直低于全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收入目标实现情况

1.益阳市收入翻番目标已提前实现。2010年,益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8元,2019年达到19186元(201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达到108.8%。

2.各区县(市)收入翻番目标基本实现。除赫山区外,其余各区县(市)收入翻番目标均已在2019年提前实现(高新区与大通湖区无2010年数据,无法核算)。赫山区2010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13294元,2019年达到26035元(201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95.8%。按照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测算,2020年底赫山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分别达到2.2%和5.2%即可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表2 2019年益阳市收入翻番实现程度

地  区

2019年全体居民收入(2010年不变价)

2010年全体居民收入

实现程度

%

益阳市

19186

9188

108.8

资阳区

21712

10543

105.9

赫山区

26035

13294

95.8

南县

18897

8850

113.5

桃江县

18573

8744

112.4

安化县

10458

4983

109.9

沅江市

22326

11082

101.5

(三)益阳市“十三五”规划居民收入目标实现程度

根据益阳市“十三五”规划,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达到25712元,年均增长9.5%。2019年,益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9元,实现程度92.9%,要达到规划目标,年底增速需达到7.6%。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市经济活力减弱、市场信心受损、消费与投资需求萎缩,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前三季度,益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3元,同比增长7.1%,预计如期实现规划目标有一定难度。

二、居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一)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公车改革,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明显提高。2016年6月份开始,市直单位实施公车改革,补贴标准为:厅级1690元/月、处级1040元/月、科级650元/月、科员及以下550元/月;2017年初,各区县开始实施公务用车改革,补贴标准从500元/月—1040元/月不等。二是市直单位绩效考核奖金标准提高,2019年涨幅约为35%,2020年涨幅约24%。三是今年以来切实落实疫情防控人员待遇。四是全面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今年1-9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715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9.8%。组织开展线上招聘、线下送岗系列活动,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网络直播招聘21场次,促成入职2.2万余人。

(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促进居民增收。一是简政放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年来,益阳市狠抓审批项目精简,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中介服务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加强行政行为监督,创新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活动,强化“亲商、重商、护商、安商”意识。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推动“三集中三到位”,优化项目审批,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规范行政执法检查,深入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今年以来,全市市场主体逆势上扬,4月份首次突破30万户,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3635户。

(三)落实企业降本措施,援企稳岗,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一体指挥、对表推进、铁账核算、重点突破”的总体要求,调整充实机构和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转,加强对减税降费工作的领导、组织、推进和落实,努力做到精准宣传、精准施策,减税降费综合效应逐步显现。二是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关于促进企业恢复生产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政策措施,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降低5%电价)和非居民用气成本,全力为企业正常开工、恢复生产“保驾护航”。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低费率的融资担保服务。

(四)政策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标准按照中央部署继续上调。二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水平提升。下发了《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指导标准的通知》(益民发【2020】8号),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2015年的350元/月提高到520元/月,增长48.6%,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2015年的175元/月提高到335元/月,增长91.4%;全市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指导标准由2017年的6552元/年提高到8112元/年,增长23.8%,全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指导标准由2015年的2900元/年提高到5226元/年,增长80.2%。

(五)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一是突出行业扶贫,工作推进扎实有效。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六个一批”为抓手,脱贫举措逐条逐项落实落细。兜底保障一批:纳入建档立卡兜底保障对象6.41万人。改造搬迁一批:危房改造4.78万户;易地扶贫搬迁3.3万人,集中安置点126个,总投资20亿元。培训就业一批:完成培训4.3万人,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教育助学一批:资助全覆盖,夯实“控辍保学”责任,加强劝返复学,无一人因贫辍学。救助救济一批:农村贫困人口医保全覆盖,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90.17%,综合报销比例(含县域外)为85.05%。产业发展一批:1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直接帮扶贫困户7.18万户,基本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二是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国有民营企业齐上、线上线下同步”的消费扶贫模式,全市394家企业的1175个产品认定为扶贫产品。2020年全市消费扶贫采购金额共计7.74亿元,贫困户44.7万人次受益。

(六)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一是推动先行先试。先后开展了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革试点、农田水利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市县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等改革试点。二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稻虾米、茶叶、水产、蔬菜、休闲食品五大产业实现销售额1160亿元。黑茶、稻虾、竹木等产业培育和引进了1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5家、现代农业综合(特色)产业园36家,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省级产业强镇8个,安化黑茶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制订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2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8个,637个农产品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152家企业642个农产品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身份证”赋码标识。

三、居民增收存在的困难

(一)宏观经济下行对居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是居民增收的根本保障。今年,益阳市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降,一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宏观经济增长减缓,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城乡居民就业及劳动报酬提升后续动力不足。

(二)疫情影响居民增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部分企业被迫减少招聘计划、裁员或降薪,居民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产业链未完全恢复、市场消费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部分市场主体复工达效恢复缓慢,尤其是餐饮、住宿、旅游及娱乐消费等第三产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经营压力增大,经营收入增长缓慢。

(三)收入基数逐渐增大,增资拉动作用减弱。近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2019年,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315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17296元。收入基数的不断增大,导致一定额度的增资因素对收入增长的拉动效果逐渐弱化,依赖增资政策实现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逐步降低。

(四)环保整治对农村居民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一是环保监管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二是洞庭湖区禁养以及沅江、大通湖、南县矮围拆除给农村居民增收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沅江矮围拆除事件被央视记者报道后,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促进居民增收的建议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工资性收入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是支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制定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通过线上招聘等多种形式,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和服务,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引导居民更新就业观念,强化职业技能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援企稳岗政策。严格落实关于促进企业恢复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企沟通,积极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和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想方设法增强企业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市场活力。

(三)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安化黑茶等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益阳调查队作者:朱丹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