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YYCR-2021-01018
益政办发〔2021〕22号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益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益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市建设,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推进教育强市战略,教育结构不断优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普及普惠,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特色鲜明,全市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教育强市目标基本实现。
益阳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项 目 |
2015年 实际 |
2020年 |
2020年 实际 |
|
湖南省 目标 |
益阳市 目标 |
|||
幼儿在园人数(人) |
80000 |
2600000 |
100000 |
121224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75 |
85 |
90 |
90 |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
95 |
- |
98 |
98 |
义务教育在校生(人) |
380000 |
8000000 |
400000 |
387588 |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 |
98 |
99 |
99 |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入学率(%) |
85 |
- |
90 |
95 |
高中阶段在校生(人) |
80000 |
1850000 |
90000 |
94625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0 |
93 |
95 |
95 |
高等教育在校生(人) |
32000 |
1650000 |
53000 |
56832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0 |
50 |
45 |
42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6 |
10.8 |
10.5 |
10.21 |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市、县两级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市委、市政府严格执行定期议教制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切实履行党委政府管思想抓教育职责。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学校)制度,每年到联点学校开展调研、作专题报告、为师生上思政课。全面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95%的中小学校实现书记、校长“一肩挑”。全面推进学校党支部“五化”建设,实现公办学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深入推进教师“双培”工作,党员教职工占比从2015年的32.4%提高到2020年的35.9%。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加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出台《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意见》,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到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中强力推进。教育投入得到保障,相比“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57亿元,增长137.2亿元,增幅达62.4%。相比2015年,2020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长15.89亿元,增幅达36.3%,高职高专、中职学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幼儿园等各学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05.22%、44.43%、73.10%、25.75%、17.97%、20.63%;投入33.99亿元,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2945个,实现全面清零目标。科学谋划学校布局,出台《益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益阳市中心城区居民住宅项目配建教育设施建设资金缴纳与管理实施细则》,不断加大学位供给。积极推进学校建设,投入资金19.82亿元,新建各类学校27所(其中新建高质量芙蓉学校5所),改扩建学校402所(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174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逾9万个。投入资金13.8亿元,建设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互联网+教育”行动,全市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校校通”建设达100%。有效保障教师待遇,全市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各区县(市)均建立中小学教师收入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并按规定落实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贴、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教师待遇政策。
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落实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全市累计投入2.18亿元,新增幼儿园82所,收回国有(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111所,改建农村幼儿园64所,完成35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2747个,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31%,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80%,“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整体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建强思政课队伍,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南县成功创建省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区,益阳市一中等4所学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全面提升,相比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从50%提升到70%,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从80%提升到99.17%。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切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17所,省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始终保持高中男子100米和高中男子110米栏的记录,高中男子、女子定向越野均蝉联第一,中小学学生体质合格率从2015年的77%提升到2020年的83.1%。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范畴,创建市级艺术团5个,累计为中央美院等高等院校输送艺术人才9089名。有序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管理,赫山区成功创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区。
中职教育基础不断夯实。积极推进全市中职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15亿元完成南县职教中心和安化县职业中专建设,沅江市职业中专等学校完成改扩建,新增公办中职学位8000余个,职业学校招生比达到43%。职业学校专业特色逐步鲜明,积极对接益阳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做强了一批传统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成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卓越中等职业学校。
特殊教育健康发展。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出台《益阳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完成安化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整体搬迁,实现县级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全覆盖,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桃江县特殊教育改革经验成为全国典型。
专门教育创新发展。重视青少年养成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专门教育。沅江东方壹号学校坚持军民融合、体教结合,挂牌为“湖南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
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成效。湖南城市学院成功升为一本,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跻身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行列。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跻身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和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群入选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培育项目。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生涯规划、选科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新高考政策在全市平稳落地。全面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建立统一招生平台,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普通高中严禁跨区域招生。推进中考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音体美、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纳入初中毕业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出台《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塑魂提质工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定向培养、高校直招、社会考录等途径招录(聘)教师9168人。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市中小学交流轮岗校长627人、教师5958人。全面实行教师“三考”制度,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培训教师6万人次,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启动益阳名师培育工程,表彰“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20名,评选一批骨干教师、首席名师、卓越校长和优秀教研员,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整治行动,“吃空饷”和违规补课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改。
教育扶贫成效显著。扎实开展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控辍保学要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建档立卡贫困生无一人因贫辍学。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93万人次,落实教育助学资金6.66亿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将学生安全管理纳入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考核,出台《益阳市学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学生安全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大力开展校园安防建设,全市中小学和城镇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封闭式管理、一键式报警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城镇学校“护学岗”设置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五大护苗行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合力,育人环境持续优化。狠抓校车、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全市校园安全意外伤亡案事件起数与人数明显降低,校园安全持续稳定向好。
(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优质均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区人口持续集聚,优质学位供需矛盾突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规模日渐缩小,空心化程度日趋严重,“城镇挤、农村弱”现象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质量提升面临诸多瓶颈。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任务艰巨,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五育并举”、“五项管理”、“双减”和教学常规管理等工作上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等问题。职业教育学校布局散、位置偏、规模小,适应性不强,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较低。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作用发挥不充分。
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教师缺口大,部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较周边地区存在一定差距,教师流失、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师准入门槛偏低,教师素质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教育发展生态面临较大压力。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未全面形成,短视化、功利化现象和“双减”形势下社会焦虑比较普遍,“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校园安全问题存在压力,学生溺水、校车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教育舆情持续引发关注。
(三)“十四五”期间教育面临的机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系列政策文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三高四新”战略和“东接东融”、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3.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强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应用,为益阳教育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五个益阳”、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加快打造洞庭湖畔璀璨明珠、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益阳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将教育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上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坚持优质均衡。坚持公平原则,推进教育发展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与益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现代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养成教育的新路径。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不断深化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快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构建符合益阳实际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进入全省教育强市行列。
1.发展更有质量。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质量观牢固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逐步优化。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备,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2.供给更加公平。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优质公办幼儿园大幅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推进,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发展体系更完善。
3.保障更加充分。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普遍建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德建设持续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4.服务更加优质。区域教育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协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变化、城镇化建设等实现协调发展。服务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东接东融”战略和建设“五个益阳”的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和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实需要,教育对益阳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高。
益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
学前教育 |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0 |
93 |
预期性 |
义务教育 |
|||
在校生(万人) |
38.76 |
39.1 |
预期性 |
巩固率(%) |
99 |
99 |
约束性 |
高中阶段教育 |
|||
在校生(万人) |
9.46 |
11.3 |
预期性 |
毛入学率(%) |
95 |
95 |
预期性 |
特殊教育 |
|||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
95 |
96 |
预期性 |
职业教育 |
|||
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 |
31.9 |
60 |
预期性 |
人力资源开发 |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21 |
11.2 |
约束性 |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突出德育实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本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育人功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警、干预、治疗、康复全过程管理,建立心理成长档案,着力防范各种心理危机事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加强法治课程建设。
提高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完善学生学业互助制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努力提升学生整体智育水平。
强化体育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强化师资、经费、器材、场地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保障,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计划,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完善体育学科中考方案,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持续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羽毛球等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增强美育熏陶。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机制,培养学生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深化美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美育课程,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特点以及本地艺术资源,挖掘开发具有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的美育项目,创新性开设戏曲、剪纸、竹艺等区域特色课程。加强美育教师培训,建设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广泛开展校园艺术节、艺术展演等活动,深化学校美育实践活动。
创新劳动教育。开展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课不少于32学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
强化家庭教育。推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持续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五大护苗行动”,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家长学校和社区的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与培训工作,促进家校共育,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水平。
专栏1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
1.德育。每所学校配齐思政课教师,小学低、中年级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配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全市统筹建设提质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保证每个区县(市)拥有1-2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合力打造一批研学旅行基地。 2.体育。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小学校田径运动场、足球场,全市完成100所以上学校塑胶跑道及足球场建设项目。每所学校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师,开好体育课程,积极举办阳光体育、运动会等校园特色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3.美育。各级各类学校按要求配齐配足美育教师和场地器材,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建立各种校园艺术社团,让每一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特长。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到2025年,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4.劳动教育。加快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基地)建设,因地因校制宜,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活动场所、实训基地。每个区县(市)试点建设1-2个实践教学基地。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品德。每所学校培育一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5.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心理名师”工作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到2022年,在校学生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和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全面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室,按1:1000的标准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
(二)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与供给。以区县(市)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满足就近入园需要。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村独立或联合办园等方式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推动学前教育提质增效。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按政策规定落实税费优惠。积极鼓励创建优质幼儿园,努力扩大公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健全帮扶机制,定期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薄弱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指导作用,实施乡(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质量。
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管理队伍,全面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与业务指导,强化对幼儿园办园行为、教师队伍、保育教育等方面的动态监管。加强收费监管,坚决遏止民办幼儿园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加大不规范办园行为的治理力度,重点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教师不具备规定资格等不规范办园行为进行动态督查,限期整改。
专栏2 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
1.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努力扩充公办幼儿园学位,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基本形成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到2025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稳定在55%左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85%。 2.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和居住用地人口规模,按照每千人50个学位和平均每班30人的标准,规划新建幼儿园并合理优化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按照《益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做好新区开发、旧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或住宅小区的配套幼儿园建设,确保配套幼儿园建设与住宅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 3.“十四五”期间,全市公办幼儿园新建23所、改扩建54所。 |
(三)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继续争取上级资金,保证配套投入,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等方面达到底线要求。
加快优质均衡发展。逐步解决因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挤占功能室等问题,积极探索部分地区优质师资不足、临聘教师过多问题的解决途径。健全义务教育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防止大班额、大校额反弹。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提质、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依法保障随迁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教学教研能力培养,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继续推广“城乡学校教育联盟”模式,鼓励同层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联合办学。支持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3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工程 |
1.加强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所有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标,其中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以上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2.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到2025年,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学生就学更加方便、教学质量更加优质。 3.“十四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新建21所,改扩建150所。在农村学校新建教师周转房,不断改善教师住宿条件,积极为教师营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
(四)努力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发展
将特殊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成立益阳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常规筛查登记制度,落实残疾儿童少年“零拒绝”“全覆盖”。发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提质改造,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构建全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持续做好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努力提升资源教师的工作水平,提升特殊教育育人质量。加大对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残疾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及就业率。
(五)积极推动专门教育创新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教育委员会,研究确定专门学校的建设、教学、管理等相关事宜。发挥政法机关和社会力量作用,健全保障与管理机制,确保完成义务教育,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专门教育创新发展。鼓励各县(市)和有条件的区建设一所标准化专门学校,支持沅江东方壹号学校打造全国专门教育品牌。
(六)着力推进普通高中特色优质发展
继续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完善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普通高中学校格局。加强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校建设,切实改善薄弱高中基本办学条件,优化校舍功能,提高装备水平,满足新高考改革需求。
全面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扩大县中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稳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深入开展现代教育实践建设,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途径,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加强综合类、实践类和选修类课程建设,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科特色为基础,为在某一领域具有兴趣与潜能的学生构筑合适的教育平台。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鼓励、支持普通高中分类规划、分类建设、分类发展。分类制定普通高中资源配置、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适应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办出自身特色。
专栏4 普通高中建设工程 |
1.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每个区县(市)至少做强一所优质高中,打造1-2所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高中,优质高中数量跃居全省前列。实施县级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工程,提升县级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 2.压实政府责任,加大投入保障。在严格遵守政府债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新建1所、改扩建24所。 |
(七)强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积极整合中心城区职教资源,建成赫山区职业教育中心。强化中职教育基础地位,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优计划”。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建强实训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和益阳开放大学,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举办社区学院。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重点扶持涉农专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发展,建设“专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培训基地、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站”。对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区县(市)、园区、企业、学校、个人给予引导激励。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全员轮训制度、企业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制度,实施“名师工程”建设计划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职业教育名师评审制度体系,定期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完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做好“1+X”证书制度和“岗课赛证”试点工作,推动职普融通。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办学水平评估制度、专业等级评估制度、校企合作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
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保障职业院校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全面落实已有职业教育经费政策性来源渠道,确保中职(技工)高职生均拨款达到省定标准。保障职教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营造重视职业教育良好氛围。保障职校教师编制需求,实现“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支持优秀专业课教师在市域内跨校任教、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专栏5 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发展高地工程 |
1.中职教育。到2025年,全市所有中职学校达到国家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和建设标准,所有专业达到湖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凡举办高中阶段教育的区县(市),必须办好1所以上公办中职学校,办好县级职教中心。支持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和湖南兵器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鼓励优质中职学校开展五年制高职试点。 2.高职教育。确保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升职业本科,推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振兴学院、高新产业学院建设。支持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点建设2-3个省级高职教育一流专业群,创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区。 3.产教融合。全市遴选和培育1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区县(市)、20家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共同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各区县(市)至少培育2家以上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遴选一批产教融合领军人才、产业教师(导师)、湖湘工匠和技术能手。遴选培育一批高职院校“芙蓉学者”和职业院校“芙蓉教学名师”。遴选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带头人。 5.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公共实训中心,各区县(市)在产业园区至少建设1个高水平实习实训中心和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益阳市公共实训基地,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及康养示范化基地,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茶叶实训基地,华为云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南县职教中心实训基地。 6.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紧密对接益阳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合理设置专业,每所中职学校重点办好1-2个专业群,每所高职院校重点办好2-3个专业群,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
(八)全力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加强高校优质能力建设。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服务益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湖南城市学院建成国内知名大学,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升为职业本科,支持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完成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期建设。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基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积极对接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用好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贯彻落实基层就业相关优惠政策,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精准帮扶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针对性强和多样化、精准化的就业帮扶。
专栏6 高等教育提升计划 |
1.支持湖南城市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扩建研究生院,建好3-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30个以上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成国内知名大学。 2.支持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按照医学类本科目标规划建设康养学院,建设2-3个高水平专业群。 3.完成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期建设。 |
(九)全面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合理调控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统筹调控民办教育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教育事业相适应。围绕“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的总目标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停止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行为,到2022年底前将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严格审批、依法规范民办高中教育发展,停止审批新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切实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确保学校按照党的要求办学立校、教书育人。加强民办学校日常管理,完善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制度,提升监管能力。督促和指导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严肃查处无证办学、虚假宣传、违规招生、违规收费、抽逃资金等行为。
推进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引导民办学校转变发展理念,从规模型、外延式、同质化发展向质量型、内涵式、差异化发展转型。指导各学校配齐配优学校领导班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名师、名校长,不断提升办学品质。鼓励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性教育资源,做有特色的教育,办有特点的学校,育有特长的学生。
依法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停止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现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对符合办学要求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制定具体收费管理办法,明确收费标准。规范校外培训时间,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规范管理。
(十)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多元化发展
支持开放大学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原则,将益阳开放大学建设成为全市终身教育、在线教育、灵活教育和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
加快普及社区教育。完善以益阳开放大学为龙头,区县(市)社区学院为骨干,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为主体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统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学校资源,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大力推进老年教育及家长学校教育。
专栏7 社区教育普及计划 |
1.加快普及社区教育,支持各社区教育机构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从学前托幼、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全龄段全过程于一体的社区教育平台体系。“十四五”期间,建成社区教育省级试验区2个。 2.创建学习型社区。推动每个区县(市)选择1-2个社区进行社区自主学习中心建设试点。 |
(十一)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规范体系,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切实提升教师师德涵养,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弘扬楷模精神、铸就高尚师魂,树立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健全师德师风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师德师风监察监督,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逐步提升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市级专项培训,落实中小学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赋能乡村教师,组建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名师网络教研联盟”。支持益阳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
拓展师资补充渠道。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制度,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切实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力度并建立健全长效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加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力度,继续实施“特岗计划”,持续补充乡村教师队伍。加大物理、历史、思想政治等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按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教师待遇稳步增长。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不断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专栏8 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
1.实施教师培养“1221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1000名骨干教师、200名首席名师、200名班主任、100名卓越校长和一批优秀教研员,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作用。 2.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持续加大乡村公费定向师范生年培养力度,对乡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 3.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计划。“十四五”期间,全市所有区县(市)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探索启动初中起点幼儿园教师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支持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4.不断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教育等各项政策,着力提高艰苦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 |
(十二)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创新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以“益教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课程化资源为主体,构建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和服务机制。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全过程,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加强信息素养培养。鼓励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根据需要广泛应用各类成熟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促进管理、教学、学习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
强化教育系统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加强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建立多层级网络安全监测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检测能力和响应能力,形成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合力,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支持和保障水平。
(十三)不断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深化学术交流合作。支持高校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学术交流合作,助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开展高质量合作办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湘非合作”,促进与有关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高水平开放。支持中外学校间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长株潭、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力争在学校建设和项目合作上取得新进展。
四、重点改革项目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推进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完善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估体系,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推进学校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大中小幼学校评价。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一线学生工作,树立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正确导向,规范人才称号工作。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德智体美劳评价体系。推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改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平等就业要求。完善学生、家长、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二)系统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全面加强“五项管理”,建立健全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机制,严控作业总量、时长、考试频次、睡眠时间和读物入校园,逐年提升全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优良率。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依法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停止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三)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完善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构建引导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四)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楚怡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益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完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推动职普融通。落实职业院校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
(五)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学校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依法治教能力。加强高校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法治工作联络员制度。建强教育执法队伍,加大教育培训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规范化。全面推进学校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校章程与教育规律办学,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校法人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完善学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管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等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四史”专题教育,推进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教师“双培”工程质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建立生均经费常态增长机制,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其他阶段教育、终身学习教育四个方面资金需求。强化政府教育投入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计提教育资金等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统筹上述资金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中心城区居民住宅项目配建教育设施建设有关规定,切实保障公办中小学校建设、校舍安全维修改造资金。按区域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培训经费按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1.5%列入财政预算,学校将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以上用于教师培训。逐步建立城区学位预警机制,确保学位供给与城区开发建设和人口增长同步。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建立对重大项目资金的全过程监督检查机制。
(三)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先进的教育观、科学的人才观,努力形成全民兴教的浓厚氛围。落实《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按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校尽责的学生安全责任体系。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排查整治校园风险隐患,推动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交通安全(校车安全)、防性侵害、防溺水、防校园欺凌、学生心理健康、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安全教育。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校园安全管理与安防建设要求,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四)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坚持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及时解决教育突出问题。各部门落实法定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强化教育督导评估,督促县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依法接受人大工作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抄送:市委各部门,益阳军分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印发
- 关于《益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附音频解读)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