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幸福“三重奏”

——桃江县马迹塘镇南山村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4-17 08:53 浏览量:65
字体: 小 大

美丽南山村。卢静摄

  4月的桃江县马迹塘镇南山村,处处跃动着生机——崭新的沥青路蜿蜒山间,满载竹笋的货车驶向山外,文化广场上欢快的舞曲回荡山谷。4月14日,记者看到,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正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老人踏着广场舞的节拍神采飞扬,孩子们在村巷田埂间追逐嬉戏,山货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好价钱。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基础设施升级焕发新颜,“绿动能”产业激活致富密码,三者和鸣谱写出南山村的幸福交响曲。

  “三长”联动 织就乡村治理“同心结”

  南山村由4个自然村合并组建,合并后地域面积扩大、人口增多,但因原各村发展基础不一、村民思想难统一,导致政策落实难、事务协调难、发展推进难,村级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为破解发展困局,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推行“三长制”基层治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4个管理片区,由村干部担任片长;按照15至20户规模划分单元,民主推选邻长;同步优化村民小组长配置,构建起“片长+组长+邻长”三级联动治理体系。

  组长、邻长常态化开展民情走访、矛盾调解,村“两委”建立“季度遍访+月度重点访”机制,对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群体实施精准帮扶。每周一上午固定召开“周例会”,由党总支书记牵头,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片长组长及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参与,采取“问题清单制”,对前期收集的群众诉求逐项研判,按照“即时交办、限时办结、超时督办”原则分类处置,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民满意度显著提升。“自‘三长制’常态化实施以来,工作开展明显顺畅了。”村党总支书记肖忠介绍道,工作中,他发现不同职责领域呈现出明显的性别优势,女组长在农居环境整治、合作医疗费用收缴、森林防火宣传等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男组长则在产业项目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更具优势。

  去年底,合作医疗缴费工作刚启动,村里召开动员会的当天,王卫红、胡再辉等几位女邻长就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她们挨家挨户上门讲解政策、耐心解答疑问,短短半个月,全村参保费用就全部收齐。

  三组邻长田柏林既是保洁员,又是调解能手。三组靠山,过去吃水难、抗旱难、电压不稳、道路不畅,加上特困户集中,老田格外上心,多次向村干部反映,最终解决了问题。刘道立、蒋泽芝因病瘫痪,生活困难,也因他的奔走获得了救助。

  两年来,通过“三长制”搜集问题、周例会督办等形式,邻长负责上传下达,及时准确地向村民传达政府的政策文件精神,也将村民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汇总反馈至上级部门。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既保障了政策落地实施的有效性,又确保了民情民意的及时回应。

  在日常工作中,邻长还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各项工作,调解邻里矛盾,维护村里治安和环境整洁。如今,南山村的“周例会”已作为样板在全镇推广。

  基建突围 从“出行难”到“幸福路”的跨越

  步入南山村,黝黑的公路如一条柔软的绸带,在青山绿野间蜿蜒伸展,将散落的村舍一一串联。这条承载着村民希望的公路,正是南山村蝶变的缩影。“南山村现如今能够焕然一新,离不开所有村民的团结和努力。”肖忠指着新铺的沥青路面,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条贯穿村庄的崭新公路名为泗鹿公路。全长1.7公里的穿村道路,过去每逢雨季就变成满是泥泞的破烂路,重修公路成了村民的夙愿。

  转机出现在两年前。当重修公路正式提上日程,村“两委”立即带领村民开展前期准备。他们先是完成了河道整治、堤坝加固等基础工程,又将路基从5米艰难扩展到6.2米。工程需占用沿线75户村民的地坪、围墙和菜园用地,村“两委”通过反复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充分沟通,甚至给在外务工村民挨个打电话,承诺对施工中影响区域进行原样恢复,最终实现了零纠纷。

  村民的信任化作行动力量。眼见干部们真心办实事,全村很快组建起修路志愿服务队。令人动容的是,原本计划招募50人,最终却有100多人抢着报名,经过筛选的80名志愿者日夜奔走在工地,负责协调、宣传等事务。

  资金短缺是最大难关。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发起了爱心募捐活动,村民们纷纷响应,你掏500元,我拿3000元,短短时间就筹集了51万元善款和2万元物资。这当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瞬间,远在广州的乡友刘国辉连夜打电话让家人代捐1.5万元;72岁的老党员刘希圣领着儿子、孙子一同来到捐款现场;退休多年的刘胜才老校长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带动6位退休教师共同助力。

  去年12月18日通车那天,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62岁的王太安老人牵来了自家最肥的山羊,捐给村里。

  如今的南山村,在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在交通水利方面,累计改造危桥9座,新修灌溉渠道3000余米,既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又使农田灌溉效率提升40%,为粮食安全生产筑牢基础。

  在民生保障领域,通过建设标准化自来水厂、整治水源地环境、扩容供水设施等系列措施,让全村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同时,通过系统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在人居环境改善上,该村创新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增设28个垃圾分类点,配备专职保洁员,使南山洞片区成为全县人居环境示范点。此外,文化广场、公共厕所、休闲步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16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让山村的夜晚亮了起来。

  竹海淘金 一根竹笋的产业裂变

  “以前守着满山竹子却吃不饱饭,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说起村里的变化,南山村的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眼下是收春笋季节,4月以来,村委一旁的竹笋合作社,可热闹了。这个山村,正靠着6200多亩翠竹林,走出一条“鲜笋飘香”的致富路。

  南山村地处大栗港镇和安化县大福镇交界处,这里群山环抱,过去因耕地稀少、交通闭塞的现实困境,发展滞后。

  近些年,桃江县将笋竹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打造,马迹塘镇被定位为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按理说,这股东风应该让南山村的村民早早尝到甜头,但现实却令人唏嘘。“因南山村是比较深远的山村,村民常常要肩挑背扛走好长的山路,新鲜竹笋还没运到市场就已贬值。”肖忠说,有的村民只能以低廉价格出售原材料,利润大头都被中间商赚走。那些年,每到春笋季,望着满山破土而出的鲜笋,南山村人总是喜忧参半。

  但村“两委”从未放弃努力,特别是在桃江县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派驻的驻村工作队来到后,村“两委”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如果能实现村“上山挖笋、下山卖笋”的无缝对接,再辅以专业技术指导,必将大大提升产业发展效率。

  围绕这一目标,驻村工作队积极走访调研,最终与本土能人何震达成合作共识,将南山村打造成为其企业的优质竹笋供应基地。在村委大楼旁,一个现代化的竹笋产业合作社拔地而起,配套建设了49个笋榨、3条生产线和现代化冷库。

  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展现了最大诚意,一方面组织村民上山勘察,选定适宜发展笋竹林的基地;另一方面以村集体名义先行培育100亩丰产示范林,并邀请专家指导村民改良自家竹林。

  如今,南山村已形成“山上有资源、林间有技术、山下有销路”的产业模式。村民陈克兵就是受益者之一,4月5日开秤首日,他和妻子采挖的1250公斤鲜笋在合作社现场变现2500元。“以前村民扛着竹笋走山路,一天跑不了两趟,现在三轮车直接开到竹林边!”肖忠指着新修的林道说,为破解“资源下山难、村民上山难”的困局,村里近年来一口气修了30公里林道,如今条条道路通山头,连最偏远的竹林也通了“致富路”。

  在合作社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分拣竹笋,其中不少是留守妇女和脱贫户。“在这上班既能照顾家,每月还能挣3000多块。”正在操作设备的合作社负责人陈柏魁笑着说,合作社年加工鲜笋100万公斤,带动村民年增收超百万元。“产业链活了,老百姓的钱包自然就鼓了。”肖忠说,运输成本降低了,鲜笋质量上来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更幸福了。眼下,南山村在着手探索发展精深加工和即食笋片研发,延伸产业链,让更多竹产品走出大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黄云 胡仕明 郭晶晶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