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安化县烟溪镇天茶村,海拔千米的连绵群山笼罩在氤氲云雾中。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而上,层层叠翠的茶垄宛如绿色波涛,采茶人灵巧的手指在枝叶间翻飞,清脆的山歌与炒茶机的轰鸣声交织成春日的交响曲。“明前茶,贵如金,这头茬嫩芽可是金疙瘩!”茶人刘茶花穿梭在茶树间,木篓里嫩绿的叶片泛着淡淡毫光,她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捻茶芽,讲述着这个高山村落与茶共生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的天茶村,人均耕地不足一厘,村民们守着3.2万亩青山却过着“春茶换粗粮”的窘迫生活。1991年,村民夏求喜承包5亩茶园开启创业之路,白天在茶垄间钻研种植技术,夜晚挑灯研读《中国名优茶机械加工》,用5年光阴攻克绿茶紧压工艺难关。1996年,他发明的“银币茶”在上海国际茶博会上一鸣惊人,这种硬币大小的紧压茶不仅破解了传统绿茶易变质难题,更以每公斤96元的溢价改写了山区茶叶价值体系。湖南农业大学朱光明教授盛赞:“雪峰深山云雾茶,柘溪库区生态佳,辛勤耕耘精雕刻,天星银币誉中华。”“当时全村都围过来看这新鲜物件,有人拿鸡蛋换茶叶样品。”夏求喜回忆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撬动了整个产业链。“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富。”夏求喜靠种茶致富,天茶村的村民们也从他的成功实践中找到发展方向。作为当地“领头雁”和种茶大户,他建议当地政府,加强源头管控,强化标准化生产流程,深化溯源体系建设,围绕“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产业链的升级,全力提升绿茶品质。如今村里建成标准化茶园0.3万亩,拥有清洁化生产线4条,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李石鼎是天茶村村民,家里种植了10余亩茶叶,一年的纯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自己采肯定来不及,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了茶,到了采茶期基本是雇人来采。”李石鼎说道,“我家这10多亩茶叶,最近都有10多个工人采茶,他们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想当初村民都是被迫无奈之下才会选择种茶,现在茶园有了经济效益,成为村民的致富宝地,一株株茶树在天茶村变成了看得见的“财富”,村民靠种茶增收,采茶就业。而这些“财富”背后,天茶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不容忽视。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我们村平均海拔就比较高,约为1000米,常年云雾缭绕,很适合茶叶的生长,这也是我们茶叶品质好的重要原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仁介绍,安化县拥有全球分布面积最大的冰碛岩层,土壤中含有适量的有机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产茶叶天然富硒,有益人体健康。下一阶段,天茶村还会继续在茶产业上下足“真功夫”,立足“银币茶”品种,破除传统观念,不一味追求产量,把控好质量,用产业为全村撑起“致富伞”。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