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通过“智慧治理+多元共治”双轮驱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打造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升级版本。4月,桃江县获得2024年度“湖南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并被授予“平安县市区”称号。4月14日,记者深入基层,了解背后的故事。
智慧赋能 让治理更精准高效
“以前光靠两条腿跑,现在点点屏幕全掌握。”在灰山港镇紫荆花社区,治安主任符佳琪轻点数字乡村平台,18户独居老人和500多家商铺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这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打造,正是桃江县智慧治理的缩影。
作为工业重镇,灰山港镇创新“乡镇统筹+村级落实”治理模式,建成33个村(社区)实战平台。在司马冲村,废弃矿区的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云巡查”,通过远程喊话有效预防溺水事故。铁路沿线的“智慧护栏”和“铁路护卫队”,更实现了全年安全“零事故”。
“人防+技防”的组合拳同样运用在铁路安全领域。该镇在铁路沿线7个村(社区)安装高清摄像头,加装3.2公里“智慧护栏”,组建“铁路护卫队”,去年成功化解7起安全隐患,实现铁路安全“零事故”。
这是桃江县综治中心实战化取得的实践成果。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桃江县“网格化+综治中心+大数据”体系已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2万件,排查矛盾纠纷信息1600余条,基层治理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防控”的转型升级。
多元共治 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要不是调解队,我们这个家就散了。”高桥镇村民高某感激地说。不久前,高某的娘家人为她讨公道,要求政府出面惩戒其丈夫。镇里的“有话好说”调解队第一时间出面,最终,夫妻矛盾得以化解,重归于好。
高桥镇的这支调解队,由村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乡友组成,在当地小有名气,曾被央视专题采访。“目前,全镇共有130多名婚调志愿者,每个村配备15名志愿者,初步调解由村级负责,若村级无法解决,再上报至镇里。今年,我们已成功调解了6起纠纷。”高桥镇相关负责人彭劲松说,调解队还引入了“矛盾预警”机制,平时走村串户,发现潜在矛盾及时上报。
这样的调解组织在桃江县还有很多。像石牛江镇,当地以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为标准,老中青结合,常态化开展矛盾调解、日常业务办理、信访接待等协调工作,实现综治工作“传帮带”效应,成为桃江县多元共治的生动注脚。
目前,桃江县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立体调解网络,全县15个乡镇调委会和247个村级调委会配备1171名专职调解员,2024年成功调解纠纷3575件,成功率高达98.1%,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26万元。
针对行业纠纷特点,县里组建了交通、医疗等12个专业调委会。2024年以来,三大重点领域调委会就化解纠纷936件,专业化调解优势逐步显现。还有“五老”调解室、“巾帼调解队”等23支志愿调解队伍活跃在基层,其中“有话好说”婚调中心创新“情感修复”工作法,使550对夫妻重归于好,调和率达58%。
创新实践 让“枫桥经验”落地生花
走进桃江县人民法院马迹塘法庭,一幅由22个村(社区)名称组成的巨型爱心图案格外醒目,“齐抓共管,构建理想同心圆”,生动诠释着当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处理每一起离婚、借贷或土地纠纷,我们都坚持实地走访调查。”马迹塘法庭法官助理仇颖说,爱心图案记录着马迹塘法庭干警一年来走村入户的足迹,也见证着这个山区法庭创建“枫桥式法庭”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该法庭去年受理的329起案件中,调解成功率超60%,结案率高达92%,用实实在在的司法服务赢得了群众信任。
法庭的创新实践不止于此。聘请退休干部詹胜丰担任驻庭调解员,利用其丰富的基层经验和人脉资源,大大提升了调解效率。老詹一出马,矛盾化解事半功倍,这种“法律+乡情”的调解模式,让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
桃江县的“枫桥经验”实践正在多点开花。全县建立“七个一”标准化防控体系,对986个重点场所实行分级管理;创新“四化”调解工作法,269个调委会年均化解纠纷3500余件;组建247支“最小应急单元”,吸纳5600余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我们通过智能化预警、专业化调解、社会化参与,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桃江县委政法委副书记胡军表示。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