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晴介绍团队制作的蓝染花布装饰品。王子昕摄
4月3日,记者探访位于赫山区会龙山街道大河坪村的河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只见枝叶繁茂的枫树下,四间宽敞的教室错落有致。陶艺室里陈列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陶瓷作品,扎染工坊飘散着草木染料的清新气息,雕塑室门口整齐排列着木雕作品。作为基地创始人之一的赵天晴正忙着做开园准备,迎接即将到访的研学团队。
“2022年,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时,我和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一度为就业问题发愁。”赵天晴回忆,转折出现在共青团赫山区委发布的“乡村振兴·青春建功”招募令,怀着对非遗手工艺的热爱和振兴乡村热情的她,携手2名同学一起创业。考察多地之后,团队最终选定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大河坪村作为实践基地。
“其实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栋很旧的老房子,只有一间教室。”赵天晴指了指身后现已作为教师办公室的建筑说。创业初期是艰难的,由于资金困难,3个美术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只能自己动手改造。他们用陶瓷工艺品装点了一整面装饰柜,搬来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做木工、浸染蓝染花布,将原本破旧的老房子一步步打造成了如今充满创意与生机的教室。
为了打造多元化研学平台,2022年起,在大河坪村村委与青年企业家汤杰的支持下,历时两年建设,基地从最初只有一栋老房子和一个场馆,逐步扩建到新增三个主题场馆,并配套建设了综合营地、停车场、百草园、传统农业区、一米菜园、稻田画室和咖啡馆等特色区域。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研发涵盖劳动教育、非遗教育、红色科普、国防科技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的学习平台。
赵天晴的创业实践不仅实现了对非遗传承的理想,更带动了学弟学妹们就业发展。研学期间,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吸引不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目前,基地的工作人员基本来自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赵天晴感慨地说:“任何事情先干起来再说,边干、边修正、边完善,只要大方向对,看似渺茫的希望最终也会开花结果。”如今,占地近1500平方米的基地,每日接待量可达480人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为青春力量与乡村沃土碰撞出的最美和声。
甯傛斂搴滅綉绔�
鐪佹斂搴滅綉绔�
鈥滄箻鏄撳姙鈥濊秴绾ф湇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