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育秧基地,村民搬运育秧盘。陈徐文倩摄
3月28日,南县浪拔湖镇集中育秧(苗)中心一片繁忙,全自动智能化育秧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们忙着将完成播种的育秧盘送入暗化催芽密室。“我们从3月12日开始育秧,4月5日左右就能移栽,这批秧苗能满足5000多亩大田的早稻秧苗需求。”浪拔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胡建介绍。
浪拔湖镇集中育秧(苗)中心采用“村集体+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从育苗到销售的全链条农业社会化“十代”服务。农户既可选用中心提供的优质稻种,也可自备种子进行订单式育秧。仅育秧服务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育秧收费4元一盘,一亩田约需40盘共160元。如果选择育秧、插秧、管理、收割等全包服务,每亩农户得支付费用480元,但算上政府补贴,农户每亩还能净赚600元左右。”胡建介绍,中心目前拥有插秧机、旋耕机、无人机等30多台,服务全镇40多户种粮大户的5000多亩农田。“把10亩地全托管给中心后,我还在基地务工,年收入6万元。”村民周贵强笑着说。像他这样选择全托管的农户在村里已有70余户。
依托现代化智能育秧中心,南县创新推行“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模式,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力保障粮食增产增收。今年,南县将粮食种植面积目标提升至87.2万亩,新增面积重点用于发展双季稻和优质稻种植。“新增种植面积主要来自撂荒地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的发展思路。”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彪介绍。为确保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南县创新构建了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户包田的五级联动机制,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到人。
在南洲镇班嘴村的宏硕育秧基地,4座现代化联栋大棚内,绿毯般的秧苗整齐地排列着。“我们采用全市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育秧生产线,3人操作即可实现每小时1600盘、日产能1.6万亩的育秧规模。”基地负责人熊冬红介绍。该基地依托彭少兵、唐启源等专家团队,重点推广湘早籼24号、甬优4949等品种,同时开展“楚峰优118”等新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试验。
与往年相比,今年南县春耕生产实现生产方式转变、装备智能升级、服务体系创新“三大突破”,7个现代化育秧中心带动全县集中育秧率达75%,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1.1万台(套)农机具中智能装备占比达30%,北斗导航播种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率达85%;构建了“院士团队+农技推广+企业服务”的三级技术网络,柏连阳院士团队、罗锡文院士团队、彭少兵教授团队、唐启源教授团队等30余名专家组成顾问团提供前沿支持,30名县级技术骨干驻点指导,24名乡镇农技员包村到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参与。今年以来,已完成早稻育秧15.3万亩,大田翻耕15.5万亩,进度同比约快5%,预计4月25日前可全面完成早稻栽插任务。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