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洞庭湖畔草长莺飞,风物宜人。沅江高新区内,则是另一幅春景图:海荃游艇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调试刚下线的新能源双体帆船;亚光科技研发中心内,工程师们围着氢燃料电池船模型展开研讨;在金航船舶,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精准完成船板拼接……创新浪潮在这片土地上奔涌。
2024年,沅江市获得我市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大抓落实工作激励奖励,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40项。沅江,正以科创为引擎,驱动县域经济大船破浪前行。
顶层设计筑基:政策“组合拳”激活创新动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沅江市委书记杨智勇在沅江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2024年,沅江将科技创新纳入“一把手”工程,构建“1+ 2+ N”政策体系:出台《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二十条》《船舶产业十条》等政策,设立200万元科技专项经费,建立市级领导挂帅的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全年召开专题会议23次,现场解决企业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难题47个。
有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企业创新热情高涨。湖南鑫海股份通过“科技贷”获得1200万元低息贷款,建成智能绳网数字化生产线,产品远销东南亚。“以前搞研发像摸黑走路,现在政策照明、机制护航。”鑫海股份负责人感慨。数据显示,2024年沅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0.3%,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动能。
服务升级突围: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
在沅江高新区,一场科技创新服务革命悄然展开。沅江市科工局组建30个科技服务专班,对前30强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2024年,专班深入188家规上企业调研,发现23家企业存在研发投入“零申报”问题,通过“一对一”辅导,这些企业当年新增研发费用超8000万元。
“以前报统研发费用像解数学题,现在有专员手把手教,轻松多了。”湖南家恒服饰财务总监张敏说。这家传统服装企业通过服务专班指导,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目,成功申报省级众创空间,获得100万元创新补贴。如今,企业已开发出智能服装定制系统,订单量同比增长300%。
人才引进开创了创新新局面。省派科技特派员王博士帮助企业攻克复合材料焊接难题,使亚光科技船舶制造周期缩短30%;益阳“科技副总”张工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让华兴玻璃产品不良率下降15%。目前,沅江已形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的立体人才网络,科技特派员服务覆盖所有规上企业。
成果转化破题:打通产学研融合“最后一公里”
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沅江分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双高”对接会正在举行。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农大的专家团队,与本地企业就12项技术需求展开洽谈。2024年,这样的路演活动举办22场,促成40项科技成果落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亿元。
最引人注目的是船舶产业的“技术突围”。海荃游艇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蓝色之恋”新能源帆船,采用风帆辅助动力系统,续航能力提升40%,产品远销中东;金航船舶引进的“船舶数字化焊接机器人”,使生产效率提高50%,成本降低20%。2024年,沅江船舶产业产值突破125亿元,占全省份额近80%,成为全国内河船舶制造的标杆。
2025年,沅江已绘制了向“新”而行的科创蓝图:到年底,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建设环洞庭湖科创走廊,打造船舶、纺织、食品三大创新基地;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攻克10项“卡脖子”技术……“我们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沅江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负责人李斌表示。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引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沅江正以科技创新重塑县域经济版图,在洞庭湖畔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