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渠内清水潺潺,机耕道上农机穿梭,数字孪生平台总控室里数据跃动……近日,记者来到桃江县桃花江灌区管理局了解春耕灌溉用水情况,通过工程建设与信息化赋能“双轮驱动”,全县已灌溉农田面积5万亩,供水500万立方米。
民生工程筑基 万亩农田畅通“水生命线”
桃花江灌区是我市唯一的大型灌区,水源地为松木塘镇境内的桃花江水库,正常库容7200万立方米。灌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多次实施扩建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已成为覆盖县域内多个农业主产区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浮邱山乡枳木山村位于资江河附近,流域内多季节性暴雨,该村1100余亩农田集中于丘陵区的低洼位置。在灌区工程实施前,这些农田仅靠一条淤塞严重的土沟排水。每逢灌溉季节,田间大水漫灌。受客观条件限制,该村村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枳木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亮介绍:“很多农田成了滂泥田,单季稻每亩只能收三四百斤稻谷。为了不让农田抛荒,我们种了高笋、莲藕,但收成并不理想。”
为解决枳木山村的种田难题,2024年,桃江县桃花江灌区管理局在该村新建排水沟1.5公里,清淤排水沟11.87公里,修建机耕桥、人行桥9座。今年,枳木山村1100余亩农田全部恢复耕种。
水生命线的畅通赋予农田强劲生命力,这是桃江县桃花江灌区管理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一个缩影。2024年9月,总投资3.219亿元的桃花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工程覆盖全县11个乡镇、87个行政村,累计提质改造渠道106.55公里,新建巡渠道路75.138公里,完善干支渠附属建筑物732处。目前工程全线通水,可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7万亩,为粮食安全提供“硬核”支撑。
孪生平台赋能 灌区工程装上“智慧大脑”
“借助桃花江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可以线上远程调度用水。下发调度单后,系统可以设定放水开始、结束时间,设置水量、流速。”近日,桃江县桃花江灌区管理局组织5个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开展培训,集中学习桃花江灌区数字孪生平台使用方法。
为推动水利新质生产力释放,2024年8月,该局启动桃花江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 I等技术,建设智慧水利平台,为桃花江灌区水库打造“数字双胞胎”。目前,平台构建了“天-空-地”立体感知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灌区降雨、水库和渠道水情等20余项要素,通过强化数据资源整合,与气象、水文信息互联互通,水情汇聚响应速度提升80%。针对水源水库供水和防汛调度、灌区渠网供水调配、区域旱情预测等工作需求,构建“供-用-调-仿”一体化预测和决策模型,平台动态研判水量供需平衡关系和旱情态势,可以自动生成灌溉调度方案,动态预演供水演进过程,提高灌区水资源的精细调配和高效利用水平。
据悉,该局共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基本完成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建设,5个乡镇水资源管理所均建有分控平台,拥有电脑、手机等控制端口,水情监控、工程管理、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日常管理工作更加智慧。
综合效益凸显 春灌供水助力粮食生产
桃花江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30.7万亩。随着灌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智慧水利平台建设完成,全县春灌工作更加高效智能,实际灌溉面积达27.1万亩。灌区工程的高效运行为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桃花江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日均处理数据超50GB,动态制订供水方案12套。今年春灌期间,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农作物的需水过程和水库来水供水状况,科学制定渠道和闸门供水方案,减少渠道弃水500万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提升10%,为24万亩农田送去“及时水”。“以前种田只能靠天吃饭,现在灌溉用水、排水可以‘一键直达’,手机上还能看水位,不仅增强了种粮大户的信心,还给我们基层水利人减了负。”该局高桥镇管理所所长肖惠华说。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