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应丰故居解说员莫太寅在阅读《莫应丰作品评论集》。王子昕摄
在桃江县桃花江镇东南一隅的大华村,竹木茂密的山坳中,坐落着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的故居。故居前坪绿植与竹林相映成趣,穿斗式的木架结构、青瓦褐墙,每一件家具、每一张照片都静静地诉说着莫应丰的生平故事,记录着大华村与文学相伴的岁月。
近年来,作为我市5个“文学之乡”实践点之一,大华村依托文学资源优势,持续擦亮“莫应丰故里”名片,将文学元素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展现了文学赋能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2021年5月,为宣传莫应丰文学成就,打造莫应丰文学品牌,一批致力于桃花江地域文化研究的文化人士,携手组建了桃花江莫应丰文学研究会,由莫应丰的堂侄莫庆寿担任会长,目前有成员百余人。
研究会成立后,收集整理了100余万字莫应丰的文字资料和大量图片、书画作品,完成了《莫应丰作品评论集》的资料整理和出版发行工作;搜集了莫应丰的领导、亲友的纪念文章(20余万字),结集出版《缅怀莫应丰》文集;并搜集了莫应丰已刊载在报刊上而没有集辑出版的戏剧、散文、小说、论文(10余万字),计划结集成《莫应丰集外集》。
在大华村,文学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希望。
为发扬莫应丰的写作风格,激励青少年一代,2023年起桃花江镇在莫应丰故居边开办了“莫应丰少年作家班”。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媒体文学委员会理事胡红霞担任作家班班主任,并为莫应丰少年作家班配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包括党政领导、青年干部、村干部、学校教师、社会人士等近30人。
同时,县级财政投资约50万元,在莫应丰故居旁新建了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教室,配有空调、投影仪等教学器材。截至目前,已举办活动13期,800余名中小学生受益。
在最新一期的少年作家班的课堂上,孩子们走进大华村美丽屋场,感受新农村的活力风貌。在课堂的互动中,孩子们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小作文。胡红霞表示,莫应丰少年作家班播撒文学种子,浸润书香少年,让作家班的孩子个个会观察,个个会写文章,就是作家班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初心,将为丰盈脚下这片土地而不懈努力。
在大华村,文学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
时任大华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朱明星,作为《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的作者,是文学的爱好者与实践者,更是大华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由80余篇独立成章的日记组成,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意外受命”“一份份牵挂”“不让老实人吃亏”“莫爹的心愿”……一条条小标题的背后,记录着朱明星在驻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书籍出版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扶贫读本”,入围2019年“中国好书书目”、中组部党员教材备选课本,并入展了全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览。书中的故事还被改编成歌曲,得到了广泛流传。其MV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同名广场舞活跃在桃花江的大街小巷。书、歌、舞的叠加效应,将文学的力量以更加生动、充满活力的形式赋能每一位大华村人,成就了大华村独有的扶贫文化。
如今,大华村已经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文学爱好者。在这里,乡村振兴的脉动与文学的韵律交织共鸣,共同谱写了大华村时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