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在采摘木耳。卢静摄
“你看,它们好漂亮!”12月2日,在桃江县松木塘镇下干沙村的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菌棒在田野间整齐排列,一簇簇黑木耳破棒而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菌香。一位村民随手拎起一个菌棒,上面长满了肥厚的耳片,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
下干沙村的黑木耳头茬采摘已进入尾声,占地10余亩的2.7万个菌棒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发放劳务工资10余万元。“眼下的冬木耳可采3批,明年还能采摘1至2批春木耳,平均一个菌棒可产湿木耳8两左右,晾干后有1两左右的干木耳。”驻村第一书记傅科说。
发展黑木耳种植是下干沙村村集体的第二次创业。下干沙村地处桃江县边远地区,村里山多,山上竹林和灌木混生,且林道落后,人均耕地较少,村民多数外出打工。
2018年,村“两委”因地制宜引进黑木耳产业,并派年轻的“90后”党员吴冷外出学习技术。
吴冷是村里的水电工,热心公益。带着全村人的希望,他到怀化、溆浦学习培育技术,当年从怀化带回了6万多个菌棒。
村里有座山叫平峰山,山脚下有一片丘田,过去因靠近山脚、山坳,不利于水稻种植,现代农机作业难以施展拳脚,但从湿度、光照、温度等角度考虑,非常适合发展木耳生产。
于是村“两委”将这6万多菌棒放置在平峰山脚下,并成立了平峰山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吴冷担任基地技术指导员,当年冬季黑木耳毛收入就达到了40万元。
村“两委”多次携带产品出山,参加县、市两级的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因产品干净不带砂砾,木耳形状整齐大小一致,深受消费者喜欢,那几年,下干沙村着实“风光”了好几年。
后因疫情原因,下干沙村的黑木耳销售受阻,紧接着面临天气干旱,直接导致黑木耳停产。刚热闹起来的下干沙村再一次冷清了。
2023年,已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的吴冷,想继续自己熟悉的“老本行”,重振黑木耳产业。可多数村民反对,大家认为靠天吃饭的产业,很难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
但年轻的吴冷不甘心,他觉得下干沙村黑木耳的品质,加上几年前积攒的口碑,是村集体创业的底气。他的想法得到了傅科的大力支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多轮商议,决定由村集体示范引领,在原有的基地上再次创业。
吴冷再次率队,赴怀化、江西等地学习。今年9月,他们从江西引进了一种集黑木耳和云耳特质于一体的优良品种,这种黑木耳摸上去软软糯糯像云朵一般,吃起来又有嚼劲,很有市场。
为了规避干旱等自然风险,下干沙村将黑木耳基地进行了重新整理,在起垄、排水沟方面进行了完善,并从山上引下山泉水,确保基地灌溉。
种植技术难不倒吴冷,可销售方面却让本就腼腆的他犯了难,随着菌棒陆续成熟,吴冷急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驻村工作队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驻村工作队由县总工会、新华书店桃江分店组成,作为队长,傅科和队员多次分别向单位求助,县总工会发挥“娘家人”的优势,向各个单位推荐下干沙村的黑木耳,已有不少单位表示愿意采购黑木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总工会专门开设了一期短视频制作培训,教村民怎么制作视频,推荐自己的产品。下干沙村发动了村干部吴林红、村民陈爱平等8人参加。学成归来后,吴林红、陈爱平一有时间就往基地跑。她们现在已经学会了如何围绕黑木耳制造“话题”:“晒木耳也有技巧,需要晒到7分干,就挪到阴凉处阴干,再复晒,反复3次。”“我们的黑木耳是露天种植的,这里环境优美,负氧离子含量高,黑木耳‘喝’的是山泉水,吸收的是天地精华。”一个个带着“土味”的视频,将黑木耳向外推荐。
驻村工作队还邀请本土的“网红”上门考察,像“蜜蜂姐姐”“米儿农场”“刘晓红”等主播都对下干沙村黑木耳表示了兴趣。他们都是县里有名的家庭农场主或土特产带货主播,有了他们的加入,下干沙村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当初的反对声没了,大家在基地干活更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