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里的“活雷锋”
廖正安(右)为谢淑英缝被子。陈浩军摄
11月21日晚,吃过晚饭,廖正安出门散步。她是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居民,家住红色旗帜小区。见到路上有车辆违停,她连忙上前劝导;看到地上有白色垃圾,她赶紧弯腰捡起,放到垃圾桶里。她笑着说:“社区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前不久,她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自己曾经吃过苦,总想着能帮就帮”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2007年春,下岗多年的廖正安在社区的支持下,在邻里的鼓励下,于自家所在的食为天巷开起了一家小面馆。粉、面总是货比三家,价格又最为实惠,小面馆生意一直都不错,丈夫方联平干脆辞了外面的工作,回来和她一起经营。
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遇到困难群众、残疾人、环卫工人前来用餐,夫妻俩都给予优惠甚至不收钱;遇到学生、壮劳力来吃早餐,夫妻俩都会多抓一把面条下锅。“我们虽不富裕,但送碗面条还是可以的。”廖正安笑得很爽朗。
有一次,廖正安留意到有个流浪女子在店外徘徊。她心生怜悯,赶紧招呼女子进来坐,然后又不声不响地下了一大碗肉丝面条。女子像是饿坏了,狼吞虎咽。“慢点,别急,以后想吃了就到店里来……”廖正安安慰她。
此后,一年多时间,流浪女子都会来她店里,廖正安不动声色地关照着她。后来,女子突然不见了,廖正安和邻居还在巷子里、天桥下找过好几回。
友善邻里,关爱弱小,廖正安是个很温暖的人。问起为什么会这样做,廖正安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父母都是善良的人,他们深深地影响了我。”她动情地讲述着父母的故事,“家里只剩一升米了,遇到乞讨的人,母亲总会抓几把给人家。邻居有事需帮忙,只要说一声,父亲二话不说就跑过去了。”“还有一点是同理心,我们夫妻俩都出身贫苦,吃了不少的苦,见人家有困难,总想着能帮就帮。”
“看到母女俩生活困苦,我怎能袖手旁观”
“谢阿姨,这个膏药挺管用的,您试下看……”廖正安边说边把膏药递给谢淑英。
谢淑英和廖正安同住一个小区,丈夫去世后,她独自照顾因病瘫痪的女儿,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廖正安将母女俩的冷暖放在心上,她跟谢淑英说:“家里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跟我讲。”
谢淑英对廖正安充满信任。家里有什么事,老人就站在自家阳台上,喊在面店里忙活的夫妻俩。夫妻俩热心且应急,大到陪着去医院看病、采购生活物资,小到换个灯泡、装个开关,随喊随到。
有一次,谢淑英的眩晕症又犯了。廖正安请亲戚帮忙照看店里,她则陪着老人去医院看病。老人需住院治疗,为让老人放心,廖正安将她的女儿接到自家来,管吃管喝,帮她洗澡。谢淑英的女儿想妈妈了,廖正安用轮椅推着她到医院去看妈妈。
逢年过节,夫妻俩都会把做好的饭菜,用篮子提到谢淑英家,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个饭。菜的品种很多,提篮得跑好几趟,夫妻俩从不嫌麻烦。“老人恋家,总觉得自己家里才更有过节的气氛,我们多跑几趟算不了什么。”
廖正安夫妻俩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俗话说得好,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别人。看到母女俩生活困苦,作为邻居,我怎能袖手旁观。”这些年,廖正安为谢淑英母女买智能手机,买轮椅,就想她们的生活也能过得好一些。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11月21日,人民路社区的爱心食堂里,廖正安忙得正欢。她和几位志愿者择菜、洗菜、切菜,有说有笑。
饭菜做好了,她站在窗口为老人热情地打饭菜。细心的她发现有几位老人没来用餐后,将饭菜打好包,一户一户送去。“爱心食堂2021年6月开始营业,廖正安就一直在食堂帮忙。她眼里看得到事,做事总是尽心尽力。”人民路社区主任张英英对她满是赞许。为降低爱心食堂成本,社区还打造了个“绿色菜园”,发动居民一起种菜。廖正安是骨干,种菜、摘菜、除草等,她样样活都干。
廖正安的热心,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推选她为邻长、楼栋长等。她深感责任重大,总是尽最大努力将事情做好。小区防诈宣传、垃圾分类宣传、爱心缝纫、废品收集用于爱心食堂补充等,她都是脚踩着手摸着,让居民们佩服不已。“她一心为公,真的了不起!”“我们小区经常开展联谊活动,长龙宴、户外踏青等,廖姐都积极参与,她做的蒸鱼头、剁椒皮蛋等,居民念念不忘。外出旅游,她会自备应急药品,细心照顾老人。”红色旗帜小区党支部书记毛庆喜这样夸她。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这是廖正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天晚上,她都要站在院子里,朝那些独居、空巢老人的窗口望一望,看到有灯,心里就踏实。
让居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新冠疫情期间,廖正安一直冲锋在一线。她挨家挨户上门核查,看家里是否有外地返益的居民;她为出门不便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送菜等;核酸检测时,她在现场维护秩序。“我想着,这么大的事情面前,总要有人站出来……”让廖正安倍感欣慰的是,丈夫和儿子都很支持她,疫情期间,和她并肩战斗,一起为守护居民的平安而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