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农开心地用水草绑住大闸蟹,并挂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牌。吴胜琳摄
个大体壮、鲜活肥美的大闸蟹冷藏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吴胜琳摄
以“蟹”言谢、以“马”会友。大通湖区借2024半程马拉松赛,推广大通湖大闸蟹品牌。吴胜琳摄
膏黄脂玉、味道鲜美的大闸蟹成功征服了美食爱好者的胃。 吴胜琳摄
是美食,也是艺术的享受。吴胜琳摄
顾客陶醉在品蟹的快乐中。吴胜琳摄
蟹农一早在捕蟹。 黄云摄
大通湖区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黄云摄
11月12日,大通湖大闸蟹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大放异彩,一举斩获“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最佳组织奖”等15个奖项。大通湖区还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6年战略合作协议,聘请该校王成晖教授和王春教授进行技术指导。
大通湖区养蟹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其时,大通湖养殖的大闸蟹黄满膏腴、肉质劲道,备受市场热捧,一度占全国大闸蟹出口量的三成左右。后来,出于对大通湖生态系统保护考量,大通湖区大闸蟹一度被禁养。
2019年开始,大通湖区与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校农合作,大力发展“水草+大闸蟹”池塘养殖模式,相继出台了大通湖大闸蟹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为规范大闸蟹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提供了执行标准和参考依据,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大闸蟹的新路子。区大闸蟹产业示范园负责人王秉昌介绍,园区实施“水草+大闸蟹”养殖模式,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养殖尾水监测系统,将亩产控制在75公斤左右,着力打造“生态蟹”“绿色蟹”。
目前,大通湖区有大闸蟹出口资质企业4家,远销新加坡、阿联酋、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大通湖区大闸蟹养殖面积2.1万亩,养殖户37家,总产量2000余吨,今年产量预计超去年。
“未来,大通湖要打造成高效种养基地,加快产业生态转型,继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介绍,通过发展“水草+”产业,大通湖区力争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通湖大闸蟹”重新叫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