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寒露时节,穿行在沅江市北部乡镇,蓝天丽日下,和风惠畅,收割后的田野飘来阵阵清香,记者不由自主哼起了《好日子》这首歌曲。
据黄茅洲镇黄栗塘村党总支书记朱秋云介绍,黄栗塘村由原加中村、民乐村、长洲村、安南村和三联湖渔场合并而成,村名以古地址黄栗塘命名。全村积雨面积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万余亩,辖51个村民组,人口6428人。农民丰收节刚过,全村村民的稻虾粮油等农产品虽遇天气影响,产量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整体丰收了。村级合作社养殖的黄牛、特种鱼等有望为集体经济增收2万多元。6台风力发电设施建成发电,配套建设的升压站已完工,“大风车”已成为田间一景。投入50多万元规划建设的小龙虾分拣站,正在基建当中。
谈起黄栗塘村的来历,朱秋云说,这个村与众不同,历史底蕴丰厚,故事成堆,值得一探。
历史上的丰腴肥美之地
北宋年间,钟相派杨幺率800壮士北上抗金,五战皆胜,但不被朝廷看重。杨幺,龙阳县(今汉寿)阳湖口村人。他一怒之下回洞庭湖,与钟相一同创“乡社”,引民“垦洲为土,渔猎农耕,致蚕丰粮茂”。民感其德,纷纷“入社”结盟。其时会众达40余万人,皇上恐其势,派孔彦舟领兵20万前来镇压。
钟相、杨幺被逼无奈,遂于楚·天战元年商议:“驱金寇、除奸臣、举义旗、救百姓”,颁发檄文,立寨子母城,揭竿造反。多次打败孔彦舟所部。朝廷无奈,策划先行诱降。声言“赦免”会众“叛逆罪”,实则徐图灭之。被杨幺识破诡计,怒斩了来使。朝廷只好再令岳飞统兵前来征剿。终因寡不敌众,加上叛徒出卖,致杨幺兵败后自刎于撂刀口。
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关于钟相、杨幺的故事却世代留传。先后有“母子城——子母城”“王栗塘——黄栗塘”“马良山——马粮山”“晒袍嘴——塞波嘴”“放马洲——黄茅洲”“蓼花粥——蓼花洲”等历史地名和传说留了下来。
黄栗塘始名王栗塘。据传此处大部分土地为王姓所有,间有成片栗树和一口大水塘,时人谓之“王栗塘”。钟相、杨幺带大批人马来到此处,举头一望,但见大片栗树遮阳蔽日,枝叶金黄,清清塘水,流光逐彩,遂停歇树下、饮马塘边。钟相则改“王栗塘”为“黄栗塘”,并在此筑寨驻兵,设栏串马。紧靠黄栗塘有一高地,被钟、杨定为粮草屯集之所,始为“马良山”,因盛产粮食,后人改“良”为“粮”,“马粮山”由此而来。
杨幺兵败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此立庙祭祀,为避忌当朝,取名“水仙庙”,香火不绝。1944年被侵华日军炸毁,现残留旧址土堆。
故此,沅江历代史籍留有“马粮山上屯粮草,黄栗塘边立寨栏”等诗句。
当下“破茧成蝶”的地方
历史上的故事是悲壮的,今天的故事却充满了喜和乐。带头写故事的人是女支书朱秋云。她在山西办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幼儿园,过着安逸的生活。家乡殷切召唤,她千里归乡,几年来带领村民先后引进和创办了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企业3家,成立了农业种养、加工合作社8家。如今,这些企业和合作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全村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大翻身,昔日的黄泥地破茧成蝶,成为乡村振兴的锦绣园。
记者远远看到,秋阳之下,国网永安风力发电场6根粗大的电杆整齐排列在田间,叶片高耸在蓝天下悠悠旋转,像白色的翅膀展开起舞。该项目是国家鼓励支持的清洁能源工程,正常情况下,日均发电量数千万伏,升压后直接输入国家电网,利国利民。
三联湖渔场过去是国营养殖场,20世纪70年代以产出口湘莲为主,80年代逐步转型鱼类养殖。全场水面近3000亩,专业养殖户98户。村里组织成立特种养殖合作社以后,2022年争取到了全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2处曝气池、2处生态净化池、1处生态沟、4座过滤坝,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已达1500亩水面。这里养殖的黄古鱼、甲鱼、乌鳢、鲈鱼等特种鱼类,远销广州、深圳等地,批发价格明显比周边要高。
朱支书还兴奋地告诉记者,落户本村的湖南省雨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自2023年以来投资200多万元养殖肉牛、母牛,现存栏量有60来头,通过繁殖、圈养,年出栏280头左右。牛的饲料以芦苇、苎麻、稻草、高蛋白草为主,经湖南农业大学揭雨成教授团队精心指导,科学配比,牛肉口感、营养、鲜度均达上乘。现已建成牛舍30间、储草屋2000多平方米。村里还有木业、鸭业、苗木、芦菇种植等合作社和各种家庭农场,它们各尽其能,各展风采,各有各的故事。
分享了这么多故事,朱秋云还意犹未尽。她说,村里有两位百岁老人,准备向相关部门申报“百岁健康村”。马伏珍老人,女,1922年1月生,102岁;舒子良老人,男,1925年生,虚岁100岁,家人刚为他做了百岁寿喜。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里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