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菊黄蟹肥。10月12日,走进南县明山头镇三立村袁露平螃蟹生态养殖基地,养殖户袁露平正忙着捕捞螃蟹。随着网笼从水中慢慢抬起,一只只青背白肚的螃蟹挥舞着双钳露出水面。“中秋和国庆就已经出了两轮蟹了,这次出蟹是因为有个长沙的大饭店预定。”袁露平说,按照200元每公斤的价格,他的20余亩蟹塘在前两轮捕捞中已收入11万余元,今年总收入有望突破17万元。
袁露平是三立村立新组人,别看他今年已经55岁了,但在螃蟹养殖界还是个“小鲜肉”,到今年他的养殖年龄也不足5年。袁露平回忆,2018年开始,为推动洞庭湖水质持续向好,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环境,大通湖水域吹响了全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号角,按照要求,大通湖及临湖千米范围内畜禽水产养殖要全部退出。袁露平承包的20亩鱼塘也在退出范围内。
承包了20年鱼塘,突然不让养了,袁露平无法接受。但在镇村干部一次次登门做思想工作后,他终于还是踏上了转型之路。鉴于大通湖水质优良,几经考察后他决定开始养螃蟹。区别于传统粗放养殖,在镇农业部门技术指导下,袁露平走的是一条“水草+螃蟹”的生态养殖路子。这样一来种植的水草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氧气,还可以作为螃蟹的食物。“这种养殖模式成本更低、绿色生态,养出来的螃蟹品质更优,即使价格略高于市场价,还是供不应求。”袁露平说,从前养鱼一年到头只是略有盈余,转型养蟹后,他成了十里八村远近皆知的致富带头人,2022年还被镇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列入了乡土人才库。
在三立村,像袁露平这样成功转型的养殖户还有80余户,他们有的做起了藕尖产业,有的发展起了太空莲基地,有的搞起了稻虾共作。近年来,为解决好养殖户精养鱼池退出后的发展问题,明山头镇下足功夫,尽量让养殖户的效益得到保障。眼下镇里正积极协调推进13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绿色发展新模式,不仅每年可以为养殖户增加一笔收入,实现“一塘双收”,光伏板遮阴作用还会助力提升养殖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