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南县乡村一季中稻开始成熟。在中鱼口镇广常村,今年60岁的老农徐化常在田间忙碌着,因为他丰收在望的稻田里,还套养了一只只可爱的、壮硕的青蛙。别小看他养的这些小家伙,今年亩平已获纯利6000元以上。
据南县老科协特种养服务队负责人杨庚祥介绍,徐化常虽说年龄偏大,但他善于学习创新,在南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从2020年开始试验稻蛙生态共生养殖,并取得成功。其生产模式为,每年3月繁殖蝌蚪,繁殖10天后,开始早稻育秧,20天后秧苗栽插于蛙池沟边,以供幼蛙栖身。5月份开始大面积人工栽插优质一季稻,以供成蛙生长,并投放少量甲鱼清理死蛙,投放适量泥鳅净化水质。9月至10月成蛙上市,稻谷人工收割,种蛙入土冬眠,甲鱼泥鳅可随时上市,形成稻蛙鱼共生模式,并利用青蛙捕虫产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甲鱼食死蛙,泥鳅保水质,形成天然的生态种植环境,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了新模式,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
据了解,徐化常小试牛刀,第一年即获成功后,2021年继续扩大面积,并取得稻蛙鱼全面丰收。2022年,他流转土地面积200多亩,用于稻、蛙、鱼、油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目前,他拥有蝌蚪孵化地30亩、蛙池20个,沟田比例3:7,即洼沟30%、稻田70%。稻田每亩投放蝌蚪30万尾,大池亩产蛙900公斤;小池每亩产特优稻谷500公斤左右、甲鱼亩产10公斤、泥鳅亩产100公斤。2021年,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湖南广常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大力推广稻、蛙、鱼生态共生养殖模式,探索农业面污染治理的新途径,培育生态有机农产品。近3年,徐化常生产的生态有机无公害特优大米、生态青蛙、甲鱼、泥鳅、有机菜籽油等农副特产品和制药用水蛭,不愁销路,还吸纳就近村民20多人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夏训武 李婷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