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入万户 总把新习换旧俗

——赫山区以三大举措推动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09-06 08:5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经精心筹备、广泛发动,8月10日至25日,一场由政府搭台、群众踊跃参与的村BA,点燃了赫山民众的篮球热情。这场“乡”味浓郁的群众赛事,让村民过足了“瘾”。几乎同一时间,赫山区委宣传部、社会工作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下发《赫山区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在全区吹响专项整治行动的号角,重点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

  这两件事看似毫无关联,却恰恰反映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两大关键,即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移风易俗是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了变化。但其核心内容一直没变,就是想方设法引导群众多做积极、有益的事,少做无益的事,逐步摒弃陋习,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赫山区新时代文明服务中心主任罗叶春告诉记者,近年来,赫山区聚焦群众需求,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章立制、典型引领、文化赋能等有力举措,让文明新风传入千家万户。

  发挥德治力量

  “资江尾,森林村;八字哨,高粱坪……守村规,惠民生;谋发展,共振兴。”这是赫山区八字哨镇高粱坪村的村规民约,共有120个字,朗朗上口,内涵丰富,该村规民约获评湖南省第三届“十佳”村(居)规民约。“好的村规民约要好读好记,还要切实管用,要能引导村民的日常行为。”该村党总支书记祝中良介绍,为扩大村规民约影响力,村里通过村村响、微信网格群等积极开展宣传,还把村规民约印在墙上、融入美丽屋场,这样村民就能经常听到、时时看到,耳濡目染之下,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村规民约“约”出新气象,如今,赫山区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规民约的内容、字数或许不尽相同,但“配方”是一样的,都是根据村情民意,广泛收集村民的“金点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白事简办标准、绿色殡改等融入其中,真正让村规民约成为群众待人处事的准则。

  除了村规民约,该区各村的“标配”还有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邻里议事厅、“片-组-邻”三长制等,形式多样的基层治理机构和制度。就拿办酒席一项来说,以往在农村地区,生日、乔迁、升学样样都要办酒,名目繁多,人情礼金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已成大家的共识,群众的负担也随之减轻了。据统计,近3年来,赫山区207个村(社区)红白喜事酒席办理花费缩减20%左右,家庭年均礼金支出减少5000元至8000元不等。

  选树身边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身边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56岁的刘金花,是赫山区新市渡镇一名农村妇女,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婆婆,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榜样。2018年,刘金花的丈夫因心肌梗塞不幸离世。10天后,公公又因肺癌驾鹤西去。双重打击下,刘金花和年近八旬的婆婆每天以泪洗面。一段时间后,看着婆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刘金花强忍悲痛抹干了眼泪,她安慰婆婆:“妈,别担心,您儿子走了,还有我,我会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您。”

  为了撑起这个家,刘金花回到镇上的铸造厂做起了翻砂工。每天5时许,做好婆婆的早饭和中饭再去上班,下班回家,马不停蹄做晚餐、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为便于夜间照顾,她还搬到婆婆的房间睡。

  看着儿媳妇整日辛劳,婆婆心疼地说:“趁着还能再嫁,再找个人作伴吧,不要被我耽误了。”面对“好言相劝”,刘金花说:“不找了不找了,我再嫁了,您这么大年纪谁来管?”刘金花孝敬老人的行为、自强自立的精神深得邻里称赞。2021年,刘金花和婆婆李伏元被新市渡镇政府评为“最美婆媳”。

  像刘金花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近年来,赫山区通过组织开展区、镇、村三级最美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最美婆媳”“最美少年”“最美家庭”“最美邻长”等“文明赫山人物”4000余人。同时,组织开展“好人就在身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发挥先进典型价值引领作用,通过个体影响群体,形成一个人引领一群人的效应。

  坚持文化赋能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我们意识到移风易俗工作方式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更多地运用文化的力量,需要更多样的表达。”罗叶春表示,移风易俗也是一项改革工作,好改的、容易改的,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如今进入改革深水区,要把移风易俗的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和发展的力量,团结群众共创更加美好的家园,有更多更新更加繁难的工作要做。

  为更好破题,赫山区把传承好、发展好地方特色文化,用文化引领群众向上当作切入点。2022年下半年,赫山区选取8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作为试点,选派文化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的文化结对帮扶,以当地文化标志、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内容,以文化墙、美丽屋场、景观小品、名人故居等为载体,促进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如今,胡林翼、金家堤、新月等一批文化名村,皆已声名远扬。

  为进一步建强文化队伍,赫山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以建立文化志愿者工作室、开展文艺轻骑队下基层培训等方式,吸引文艺志愿者为乡村培育文艺人才。同时,探索“微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模式,采取“讲、学、播、颂、传”等方式,通过编排小戏小品、三句半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把有深度的理论和有温度的故事“宣”出热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声音送到群众家门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李微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