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由“智”及“质”

——大通湖区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农业蓄势赋能走笔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08-26 09:32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眼下正是秋收黄金期,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大西港村再生稻无人农场示范片“科技范”十足,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工作人员操控下,启动、行驶、收割、脱粒、卸粮一气呵成……一派“只闻农机响,不见农人影”的生动画面。近年来,大通湖区坚持“科技+农技”的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转变,农林牧渔业实现新的增长。

  农机装备全领域升级

  在北洲子镇奇志农机合作社,3台收割机穿梭于稻田中。“1台收割机20多分钟就能收割1亩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率真高!”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这样的好设备我们还要再搞几套。”

  近年来,大通湖区积极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推行机械化耕种和田间科学管理,从翻耕拖拉机、无人植保机、大型收割机到智能烘干机,新机械、新技术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34%,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升级换代,赋能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成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强劲引擎。

  科研生产全方位结合

  千山红镇大西港村无人农场总面积1118亩,由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院士教授团队和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或少人化作业,在水稻播种、育秧、插秧、管理、收割以及烘干上全面实现智慧化无人操作,使粮食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和科学,大幅降低了种粮的人工成本,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

  大通湖区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创新载体,开展优质稻种植、再生稻种植、蟹苗养殖、成蟹养殖、稻蟹共生模式探索。通过对数字化农业管理与智慧农机应用的探索与实践,推动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农产品品牌打造,集中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助力老百姓增收,并向全国各地输送大通湖智慧农业管理经验与模式。

  产品质量全过程保障

  大通湖大闸蟹是“中国十大名蟹”。2019年起,大通湖区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探索“水草+大闸蟹”生态养殖模式,着力打造“生态蟹”“绿色蟹”“放心蟹”,相继制定了大闸蟹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规范大闸蟹生产经营行为,建立生态大闸蟹数字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病害专家会诊服务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合格证及质量追溯系统、养殖尾水监测系统等机制和体系。大通湖大闸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A级产品,获全国河蟹大赛“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等15个奖项。2023年,大通湖大闸蟹养殖面积2.1万亩,产量2000吨,综合产值达8亿元,出口到新加坡、阿联酋、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大通湖大米”也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7.1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5.18万亩,产量11.36万吨。

  三产融合全链条增收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通湖区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发展果蔬、优质稻和稻虾(蟹)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目前,大通湖区已发展500亩以上大闸蟹养殖企业4家,1000亩以上企业2家,示范基地18个,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水草+大闸蟹”产业走进农村,向农户提供种养技术指导,带动农户发展“水草+”多种套养模式,亩均收益提高4000元。引进金健粮食、乡村种植、宏硕生物等大型水稻生产加工企业10余家,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生产,不断丰富“大通湖大米”品牌内涵、提升产品层次和品质。2023年全区水稻加工转化率达72%,实现加工产值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又实现了新的进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娜 谌娟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