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食堂里饭菜飘香,充满欢声笑语;“时间银行”里,老人用“时间存折”的积分,兑换洗衣粉、抽纸等生活用品;“三长”会客室里,邻长正在梳理、讨论刚收集到的问题……近日,记者到访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见到了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温馨画面。
人民路社区位于老城区,社区常住人口4326人,60岁以上居民占比48%,属于重度老龄化社区。近年来,社区借改革之力、创新之举,通过“做好一餐饭、服务好一群人、营造好一种氛围”,不断满足辖区老年人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演进的各种需求,绘就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
暖在细微平常处——用好“三长”队伍,服务好每一位老人
“要服务好每一位老人,重在有一支得力的队伍。”人民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英英告诉记者,在市、区、街道组织部门指导支持下,社区把全面推进“三长制”作为延伸基层组织触角、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的重要抓手,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片-组-邻”联动的组织架构。为选优配强邻长,社区以屋场会、微信群议事会等形式推举产生了48名热心公益的邻长。按照“就近便利+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名邻长代表联系10-15户居民,做到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
在此基础上,社区建立健全了“一月一访”“一季一会”“点单+接单”等民情收集处置机制,让邻长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收集处置群众的意见建议。意见建议搜集上来后,结合邻长们的特长,由智囊团、先锋团、爱心团和调解团商议解决。
毛辉群是“智囊团”成员,在社区创文巩卫、垃圾分类、项目建设中经常出谋划策,他的“金点子”为项目建设节约1.6万元;年过七旬的老党员章立尤是一名邻长,他主动分享垃圾分类经验,哪家有矛盾就及时上门调解;居民廖正安一家人都是社区工作的“好帮手”,她多年如一日照顾独居老人雷迪文奶奶,就像亲人一样……
温暖藏在细微处,为了更好给老人提供精细化服务,社区将便民、爱民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吸收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热心居民设立红色驿站,包括爱心服务站、爱心裁缝铺、爱心发屋等,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水电安装、裁缝、理发等免费服务。
爱在一粥一饭里——打造爱心食堂,烹调好一顿热乎饭
随着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数量的增长,助餐服务成为迫切需求。人民路社区爱心食堂的出现源自2021年初的一场大雪,社区工作人员在铲雪除冰的时候,看到老人们小心翼翼踩着冰雪外出买菜,心里特别担心。社区在组织社区干部、小区党支部书记和楼栋长开会讨论达成共识后,就创办了爱心食堂,每天为辖区老人提供热乎饭。
爱心食堂由服务先锋小区党支部书记胡赛军牵头,带领12名邻长、爱心人士组成爱心服务团队,解决61位高龄独居老人、特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吃饭难问题,从老人对餐饮要求的实际出发,菜品以素为主,每餐至少四菜一汤。党员带动爱心人士加入服务队伍,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送餐服务。食堂里事多且杂,得有热心人来负责,老党员胡赛军主动请缨当“管家”,择菜、洗菜、炒菜、洗碗、倒垃圾,什么事都干。马欢、刘顺香、汪建红、廖正安等前来“应征”食堂勤杂工,运钞车司机李冬开担任大厨……
为了让爱心食堂持续运营,让爱延续,社区还在3个睦邻点打造了6个“爱心可回收屋”,发动居民将废纸箱、矿泉水瓶等捐到“爱心可回收屋”,每周由邻长李霞普将废品送到废品站,所得收入全部投入爱心食堂。此外,社区还打造了一个众创空间,将居民的一些手工物件、坛子菜等打包销售出去,适当增加一些收入,让爱心食堂等公益事业良性发展。
乐在付出收获间——经营时间银行,探索互助养老模式
在社区文化驿站有这样一个“时间银行”,它不存钱、不存物,存的是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公益时间,这是人民路社区推出的“低龄存时间 高龄换服务”互助养老暖心服务项目。在兑换货架上有一个装着满满“时间存折”的保险箱,“时间存折”清楚记录着志愿者每次服务的日期、内容、存入时间、兑换和余额。
每隔一段时间,社区“时间银行”就要举办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活动,不少社区志愿者用积分兑换了洗衣液、盐、纸巾等生活用品。67岁的孙桂兰在“时间银行”成立之初便加入进来,经常帮助社区清理楼道卫生,参与小区的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宣传等志愿服务,积极参加社区的“夕阳红”腰鼓文艺宣传服务队。“人都有老的一天,都需要有人照顾。今天我为别人服务,将来别人为我服务。”80岁的谢淑英是社区的帮扶对象,也是“时间银行”项目的首批服务对象,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已长期为她提供探访、买菜做饭、照顾残疾女儿等服务。与此同时,谢淑英老人自己也注册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在受助的同时力所能及助人。张英英表示,大部分志愿者的初衷并非为了积分。但通过激励,能盘活社区及周边社会资源,让参与者在活动里潜移默化地感受志愿服务的魅力,营造社区良好的公益志愿服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