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起步 坚定前行

——赫山区衡龙桥镇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10-09 09:19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调研衡龙桥镇湘江西村银桥有机蔬菜合作社。

衡龙桥镇秀美风光。

村民自编自排的文艺节目。

衡龙桥智慧基层治理平台运用现场。

樟树咀村黄桃基地今年喜获丰收。

十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赫山区衡龙桥镇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片片涌动生机的土地、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项项惠及民生的项目,都释放着崭新的活力。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近年来,衡龙桥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立足优势,高点谋划,当好赫山“东接东融”的桥头堡,围绕“益阳门户·产城新镇”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如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衡龙桥镇,正向潜力大、后劲足的发展强镇迈进。

提质增效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充分挖掘当地优势,宜农则农,宜旅则旅,才能走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这是衡龙桥镇对产业振兴的深刻理解。作为农业大镇,近年来,衡龙桥镇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动丝瓜吊瓜、葡萄、黄桃、魔山辣椒、红薯、油菜、蔬菜等产业做大做强。

200亩黄桃有7万斤产量、50万元收入,这是樟树咀村黄桃基地今年的收成。3年前,村民刘万国和熊建伍考察了地形、土质、气候、经济价值等诸多因素,决定在荒山里种黄桃。黄桃刚开始种下,樟树咀村就牵头成立了佳祺种植专业合作社,刘万国、熊建伍等7个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为确保黄桃品质优良、保障农民收益,合作社雇请村民精耕细作,从整形修剪、果实套袋,到绿色防控、有机肥使用等,逐项严格把关,实现标准化管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的黄桃基地务工,也能挣得一份不错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我们还有更长远的目标。”今年,黄桃迎来了全面丰收,谈到后续的发展,樟树咀村党总支副书记唐浩华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会继续扩大黄桃、柰李等品种的种植规模,完善合作社周边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让更多人来这里感受自然风光、品尝新鲜瓜果。”

邻近的高家桥村,去年4月被确定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高家桥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全力做好产业帮扶这篇“大文章”。他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把发展丝瓜种植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20年底,回乡过年的周龙在村干部的支持下,流转土地180亩,投入百万余元,成立湘京跃达蔬菜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白玉丝瓜。丝瓜成熟采摘期从6月持续到9月,采摘期长,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等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每亩菜地可采收丝瓜4000公斤,全部直销北京、上海两地,每亩纯利润5000元。

农业要高产高效,高质量发展,必须走集约化、现代化之路,衡龙桥镇在高家桥村整村启动土地数字化改革,召开镇级推进会15次,村级村支“两委”会、党员组长会、屋场会50余次,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有关政策,统一思想认识。目前,高家桥村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共计26份,流转率100%,流转总面积2351.76亩。通过包装挂网推介,已引进瑞展种养合作社、定邦农机合作社等2家新型经营主体,以及7户承租面积超过100亩的种粮大户。

最令村民振奋的是,一位“新朋友”——薰衣草,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华林村安了家。今年3月11日,衡龙桥镇与湖南采得香草科技有限公司就薰衣草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总投资1.98亿元,总用地800亩,以薰衣草种植加工为主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理念,紧扣“特色民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种植、摄影艺术”等主题,打造精致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花卉主题产业园。今年4月,薰衣草文化产业园正式动工,一批批从新疆运送过来的薰衣草在华林村落地生根。

大项目促进大发展,衡龙桥镇紧紧牵住这个牛鼻子,用大项目支撑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目前,已完成湘江西互通建设85栋房屋的征拆工作,安置基地验收交付,121户拆迁户的宅基地分配到位;完成常益长高铁项目和益宁韶高速152栋房屋的征拆工作,交付土地580亩;配合银城大道建设,做好了衡龙桥村、槐奇岭村和樟树咀村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工作;立项争资2700余万元,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

共建共治 美丽村庄宜居宜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放眼衡龙桥镇,宽敞整洁的乡间村道,精美干净的农家院落,整齐有序的围墙栅栏……行走间犹如沉浸在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中。

2019年华林村准备建设一个人居环境示范片,通知一发,村里炸开了锅:“没有项目资金,怎么搞?”村支两委商量后决定,发动村民筹资筹劳。可村民不买账:“你们愿意搞,自己去搞,我们不参与。”怎么破题,村里犯难了。村支两委带着党员组长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开了几十次屋场会、户主会,带着村民前往资阳区紫薇村、沅江市三眼塘村等地参观学习。这下,一些村民开始“动摇”了。村里的党员干部率先开始行动,自己动手整治房前屋后卫生、清理修缮水沟,家家圈养禽畜,户户设立杂屋。有了带头人,又看到别家整治的效果,村民们坐不住了,开始主动捐款、筹工。加上上级政策和社会各界支持,村里筹到资金200余万元,油化主干道9公里,硬化道路35公里,添置300盏路灯,还建成了华林村第一个人居环境示范片。在华林村的带头示范下,衡龙桥镇人居环境整治近三年连续获评市级十佳乡镇、区级模范单位。

去年,衡龙桥镇掀起美丽屋场建设热潮,镇里邀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立足于已有的建设基础、自然景观、文化特色等,充分听取村民的想法和建议,编制成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衡龙桥村抢抓全区首批美丽屋场创建村的机遇,选址四眼塘组着手打造美丽屋场,还在外地运送苗木的蔡利华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坐不住了,不仅带头捐款8万元,还推掉了很多外出的工作,一心投身到屋场的建设当中。“搭帮党的政策好,让农民丰衣足食。如今响应党的号召,建设美丽屋场,我必须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谈到家乡建设,蔡利华掷地有声地说。一花催动百花开,在蔡利华的带动下,四眼塘组其他村民都不甘落后,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杂草,贡献自家树苗作为公共绿化,拿出自家田土支持道路拓宽……在美丽屋场建设过程中,大家都踊跃参与,干劲十足,短短3天自发筹资30余万元,共计投劳600余个工作日。

美丽屋场“美”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美”的是村民的心灵。“原来搞建设,损坏村民一棵白菜都要赔钱,如今村民不仅主动让出菜地,还出钱出力给村里搞建设。”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理”出了文明新风尚。美丽屋场还配备有村民大戏台、健身器材、篮球场等,村民自发成立了广场舞队、篮球队,经常开展文体比赛,市、区的“送戏下乡”活动也来到了华林,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美丽屋场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今,衡龙桥镇的目标更高更远,要在今后五年打造30个美丽屋场,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

数字赋能 基层治理有声有色

走进衡龙桥镇的应急指挥中心,一块展示智慧乡村治理平台的大屏幕上,镇域内的交通路口、水域水库、网格党员分布、村级简介等情况在大屏上一目了然。“我们的智慧平台就好比‘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实时监控镇域内各要素情况,实现对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交通秩序、卫生管理等一图式查看、一键式调度的功能。”项目负责人龚臣向记者介绍。

建成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完成点位布设380余个,设立13个村级互动平台,搭建一体化智慧乡村治理平台,全镇主要交通干道、河流水域等领域实现监控全覆盖……一场在衡龙桥镇的“数字化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衡龙桥镇利用乡村数字治理试点契机,聚焦数字赋能网格化治理,依托智慧云端,线上搭建全要素智慧乡村治理平台,为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线下发挥网格员“铁脚板”力量,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和重点走访、网格事项流转处置等工作机制,推动“大数据+网格化+六长制”模式在乡村治理中落地落实,实现区镇村三级工作有效串联,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从“盲治”向“精治”,从“群治”向“智治”转变,形成了乡镇数字政府改革、“全域数治”的衡龙桥模式。

衡龙桥镇下辖13个村(社区),常住人口5万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大镇。“人口众多,事务繁杂,仅凭一双手两条腿力不从心。”衡龙桥镇党委书记徐剑森表示,智慧乡村治理平台的建成,构建起智慧治理“云端大脑”,一方面可为村民提供智慧党建、政务公开、办事指南等便民服务,成为村民了解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的“耳”,并通过构建村级区域监控网,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治安联防,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建设者的“眼”;另一方面依托“六长制”工作,打造“一中心三平台一网格”实现信息集聚,视频巡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现场巡查,电子屏幕随时查看并现场进行处置,充分实现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实现了“网络信息多跑路,群众干部少跑腿”的效果。

“我们村是离镇区最远的,开紧急会议迟到情况时有发生。现在通过平台的‘云视讯’功能,村里可以进行会议远程接入,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沟通质量。”说起平台的视频会议功能,华林村党总支书记范志祥连连称赞。考虑到线上会议的需要,“智慧乡村治理”平台终端为各村(社区)开通了“云视讯”会场,该功能为镇村两级在疫情期间的高效沟通提供了便利手段,有效减少社会治理的行政成本。同时通过视讯直接指挥调度,打破“二传手”“中转站”隐性环节,实现镇村及群众多方“直接对话”,基层治理从多层级转为扁平化。

智慧平台建设实现了“云上互联”,而“网格化”则实现了“线下联通”。为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衡龙桥镇结合实际,深入推进“一中心三平台一网格”建设,以“党建引领+网格化+六长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用好指挥中心统筹协调功能,整合服务资源,打通了村民之间沟通协调的“最后一公里”。

一中心是指镇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三平台则是镇村两级数据平台、网小格平台、城乡末端社群感知平台,一网格是由全镇根据村域界限划分的536个小网格,由党总支书记任总网格长,村干部为网格长,党员组长为其他‘五长’(河湖长、田长、路长、林长、库长),通过‘六长’巡查走访、信息上报等。线上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六长制”管理模式,实现了镇、村、民之间的层层互联;线下充分运用“枫桥经验”,结合“乡贤调解室”“五老调解室”等,极大地促进了衡龙桥镇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规宣讲等系列基层工作及时开展。

数字惠农,智慧兴村。衡龙桥镇基层社会治理借助数字乡村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双管齐下”,有效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连续三年获评市区两级平安乡镇。乡镇数字政府改革、“全域数治”的衡龙桥镇模式,有效助力了全区打造数字乡村信息服务体系示范区,数字化变革正在悄然推动衡龙桥镇,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数”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张黄宇 张美玲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