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坟茔 “归去”更文明

——赫山区兰溪镇殡葬改革见闻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07-07 08:52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驱车行驶在兰溪河畔北岸新村的大堤上,霏雨中,各色景致扑入眼帘,堤外静水流深,岸上姹紫嫣红,青翠的草坡、齐整的铁树绵延铺展,还有那仿古的廊亭临河迤逦,遮蔽了风雨。

可曾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满目坟茔,杂草丛生,乱木横陈。农田里不能建坟,沿河村庄的坟墓都集中在河堤上。去年6月,兰溪镇以北岸新村为典型样板,示范推动“树碑”和公益性公墓建设为主要措施的殡葬改革。“树碑”是指将河岸沿线突出、破损、荒废的坟头进行统一平整绿化,用铁树代替原来的墓碑,在铁树上悬挂铭牌,标注墓主信息,以便后人祭奠。并在北岸新村和三叉堤村建设公益性公墓,鼓励新丧者火化后葬入公墓。“‘树碑’能和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兰溪镇党委书记邓凯兵介绍,在平整后的河堤上因地制宜建设小型风光带,种植各类花木,兰溪河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

都说殡葬改革难。“难,也不难。”负责殡葬改革的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曹志斌说。

说难,难在转变群众观念。几千年的丧葬观念,花好几万元修的墓,立了碑、铺了瓷砖,如今要一铲子推平,群众不是一下子能接受。

说不难,必须跟群众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一是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每座坟上种植一棵铁树,环绕铁树的是芳草红花,“一坟一铁树,一牌一墓主”的新祭奠方式,既尊重了传统,又绿色生态。二是能节约丧葬费用。平坟不用群众掏一分钱,全是村里集体开支。葬入公墓的,墓坑20年管理费总共才2000元,相比动辄几万元的修墓开支,实在微不足道。

村干部、小组长、党员挨家挨户一次次上门,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但推土车真推到自家坟地,村民依然犹豫观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怎么办?党员干部带头。

冷明生是北岸新村余家坪组组长,前两年他花了3万多元给老人修了墓。“先从我家动土吧。”冷明生大手一挥,带头在平坟同意书上签字。兰溪镇沿河14个村,村村都是干部和党员带头。

去年8月,拥有1145个墓坑的北岸新村公墓建成,平坟的推土车也入场了。一个月时间,平坟、移坟2856座。

彼时,年逾古稀的冷庆端已到了弥留之际。他是北岸新村有名的能人,早年经商,身家不菲,膝下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想着新落成的公墓,他对两个儿子说:“村干部说得好,要多留绿水青山给后人。我不跟后人争地,死后火化,葬入公墓。”过世后,他成了葬进新公墓的第一人。村里人议论,冷庆端家里有钱、后辈有人,按老传统,完全可以修一座威武的墓。但他响应号召移风易俗,这是深明大义,值得学习!

新公墓建成至今,兰溪镇沿河村庄无一例土葬。

坟地变绿地。一年过去,14村56公里河堤不复往日萧索,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汤子涛长期在外务工,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今年回到北岸新村,在河堤上摆起烧烤摊,节庆期间一个晚上能挣七八百元。“以前河堤上一片漆黑,鬼影子都没一个。现在我们天天来这里跳舞唱歌。”听北岸新村村民介绍,今年端午节期间,网红来此打卡,游人观赛龙舟,小摊小贩做生意,村民散步,上千人聚集,是从来没有过的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张伊寒 钟浩 杨馨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