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里的春笋走出‘深闺’。”5月11日,记者实地探访后,了解到桃江县浮邱山乡浮邱山村正在为当地农产品设计制作包装盒,下半年将把当地竹笋、腊肉、蜂蜜等土特产,作为乡村“伴手礼”推出,开启村民采笋增收的幸福模式。
因地制宜 叩响绿水青山致富大门
浮邱山村山林面积共4200亩,但丰富的竹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021年下半年,该村因地制宜,成立了浮邱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30余万元,建立竹笋集中加工厂,通过发展竹笋加工产业,叩响绿水青山致富大门。
浮邱山村村支书王俊兵介绍,村里笋用林基地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笋竹产业。鼓励村民挖笋的同时,也向村民宣传科学挖笋的观念,用以培育竹林可持续发展环境。接下来,将在农旅方面持续发力,结合本村人文特色,打造浮邱山景区特有的旅游品牌,把当地土特产统一包装后,作为乡村“伴手礼”向外推介。
绿色循环 探索竹笋加工产业新路
4月1日,厂内开始收购春笋。截至目前,约20万公斤春笋在压榨设备中密封保存。春笋经专人分级、剥壳、蒸煮、漂洗、压榨等数个工序后,加工成为半成品笋干。5000公斤去壳鲜笋经加工后,只能出品约300公斤笋干。在消费者眼中,笋干虽卖价低,但食用时操作流程比较复杂。
为实现效益最大化,下半年,村委计划新增精加工生产线,研发新产品、新工艺,通过精深加工,把笋干变为“鲜笋”。消费者买回家就能随时烹饪食用,销路会更广,销量会更高。除本地销售外,还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往全国。目前,村里已初步形成竹笋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整合资源 持续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浮邱山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卖笋难、笋价低,竹笋没有产生规模效益。为了推进农林优势互补,打好集体经济发展“组合拳”,现在,由村委牵头,有效整合利用各类闲置资源,成功开辟了“笋竹基地+竹笋加工”模式。“我一天最多能挖400公斤左右去壳竹笋,每日最少都有400多元收入。”今年68岁的王一飞常年在家务农,4月上旬,他积极响应当地村委的号召,加入挖笋的队伍。据了解,挖笋季节,一位村民通过挖笋能有大几千元的收入。竹笋加工厂将安置10余人就业,帮扶带动近500户增收,大大丰富村民的钱袋子。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