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调解开“良方” 医患双方共点赞

——南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纪实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04-28 09:22 浏览量:380
字体: 小 大

“由于疫情原因,我不能到现场,只能通过电话表达全家的谢意。”4月13日,在外省务工的市民黄女士专门打电话感谢南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年4月,黄女士因父亲手术与某医院产生纠纷,南县医调委介入后,从情、理、法等多角度入手,仅用两天就促成医患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在医调委成立前,因医患纠纷导致在医院急诊大厅设灵堂、烧纸钱、殴打医务人员等事件时有发生。”南县医调委主任樊立明介绍。2012年,南县成立了全市首个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自此,医闹现象明显减少,全县呈现出医患关系整体和谐、医疗秩序总体趋稳的良好局面。

专家入库 确保调处有成效

4月23日上午,南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大厅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学生刘某在家长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南县医调委,对调解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2021年12月,刘某由于高度近视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在南县某医院进行视网膜复位手术,术后右眼无法配镜,几乎失明。纠纷发生后,刘某家属认为是医院在手术中操作不当导致医疗事故,多次召集亲属到医院讨要说法。2022年4月6日,南县医调委接到院方的请求后,及时介入,一方面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另一方面组织专家进行会商,从专家库中抽取多名医学专家和司法鉴定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进行分析评议,明确双方责任,最终形成了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南县医调委充分发挥“和事佬”“灭火器”“润滑剂”的作用,为医患双方提供矛盾缓和的平台,配备实力雄厚的“专家库”,组成专业调解员队伍,防调结合,从源头上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同时,强化教育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采取集中授课、观摩学习、模拟调解、言传身教等多种形式进行调解技能培训,让专家与年轻调解员“一对一”结对,师傅“手把手”教学,传授实践经验和调解技巧,帮助年轻调解员快速成长。大力培育树立典型,每年组织开展先进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支在人民群众心中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多方联调 合力化解止纷争

“谢谢医调委,有了你们的介入和帮助,我们这些患者家属的诉求才能这么快得到解决,你们是真正地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4月20日,拿到补偿金后,患者家属李某激动地对南县医调委的工作人员说。

3月17日,村民苏某因咳嗽、胸闷气促在南县某专科医院接受治疗。次日,苏某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情绪激动,要求医院承担全部责任,因此引发纠纷。4月19日,县卫健局、苏某所在地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南县医调委等多个部门组成“多方联调”团队,邀请苏某家属及院方代表进行现场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通过以法释理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点逐个“击破”,经过数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这起医患纠纷以院方出于人道主义补偿3万元的方式得以圆满化解。

南县医调委立足“大调解”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多方配合,建立司法、公安、法院、卫生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无缝衔接。针对部分影响重大、案情复杂的医患纠纷,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协作,纠纷调解效率有效提高。

换位思考 架起医患“连心桥”

4月25日,当事人袁某与院方代表在人民调解员严小玲的见证下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书。至此,一起长达3年的医患纠纷最终得以化解。

2019年4月,袁某因右肩关节脱位到南县某医院治疗,经医生复位后离院。后因上肢痛感强烈,袁某再次入院治疗,被告知需到上一级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经益阳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右肢神经损伤”。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是由于医院治疗不当,导致其病情恶化,要求予以赔偿。3年来,双方因赔偿金额相差甚大多次协商未果。

4月11日,袁某向南县医调委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员在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法,引导医患双方换位思考,分歧逐渐消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医患纠纷的发生,让医患双方站到了对立面,而医调委为医院和患者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纠纷化解的难度大大降低。”南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斌介绍。2020年以来,南县医调委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800余人次,调解医患纠纷218起,调解成功213起,成功率达97.7%,实际赔付金额650余万元,调解协议履行率和赔付金额到位率均达100%,群众满意率稳居全市第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孟强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