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益阳街头,整洁的街道、规范的停车、焕然一新的农贸市场,处处彰显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丰硕成果。自2021年启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让文明创建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硬件升级破解城市顽疾
“以前小区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严重,现在路修好了,还建设了休闲广场。”家住赫山区桃花仑街道茶亭街社区原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家属区的居民肖菊秋说起小区近年来的变化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改造过程中,该小区不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硬件升级,还根据居民需求增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健身设施等。据了解,在我市,像这样纳入了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有169个,昔日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如今焕发新生,让许多“老居民”享受到了“新生活”。
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同样成效显著。位于资阳区汽车路街道文昌阁社区的西门巷,过去由于道路狭窄、人车混行,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而后经过路面拓宽、增设人行道、安装路灯等改造升级,如今已成为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现在好了,两侧人行道都这么宽,走起来舒适又安全。”住在附近的居民李祥兰点赞说。
停车难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近年来,我市通过充分利用闲置地块、桥下空间等资源,新增公共停车位4.1万个。特别是在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通过建设立体停车场、实施错时停车等措施,让周边交通拥堵率大幅下降。城市绿化水平的提升也为市民生活增添了诗意。新建60个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现实。目前,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2平方米。
精细施策焕新烟火角落
过去,位于赫山区金银山街道粟公港社区的桥南农贸市场外总是一片混乱。近200个零散摊贩将150米长的桃花仑路两侧挤得水泄不通,菜叶垃圾遍地,消防通道堵塞,而市场内70%的摊位却空空如也。
这一乱象的背后是由于多重管理所致:商务部门负责场内;市场外门店属私人所有,对应区域管理由私营业主负责。同时,这一区域的不同路段属于市、区两级城管分别管理。更棘手的是,摊贩清晨6点就出摊,而执法人员8点才上班,管理存在明显“时间差”。加上市场内设施陈旧,通风采光差,连15厘米高的栏杆都成了消防隐患。
转机出现在市委宣传部调研组开展蹲点调研之后。通过连续多日的实地考察,调研组开出了“三剂良方”:由街道牵头成立专项小组,统合13个部门力量;将城管工作时间调整为早6点半至10点;对市场内部实施全面改造,拆除闲置摊位扩增免费零担区,加装照明通风设施,重新规划消防通道。
这些举措很快见到了成效。现在的桥南农贸市场,内部人流如织,菜品摆放整齐;外部人车分流,一切井然有序。这一改造案例曾被《人民日报》予以报道,成为益阳民生工程的一个典范。
“三微”工程同样为市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便利。赫山区赫山街道朝阳路社区晓园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年数已久,房屋陈旧,围墙开裂,道路破损较为严重,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且垃圾桶破烂不堪,排污防涝设施不全,导致下水道经常堵塞,雨天积水严重,小区居民诉求强烈。“三微”项目建设启动后,社区在道路维修改造、管网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极大改善了居住环境。在赫山区朝阳街道江金社区的粮麻小区,小区北侧的挡土墙年久失修,已出现明显的垮塌迹象,小区居民终日提心吊胆。“三微”项目建设启动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开展摸底调查,投入11万元解决了大家期盼多年的大事难事,使小区居民享受到了“三微”项目建设的成果。
三位一体模式激发治理新动能
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赫山区会龙山街道志溪河社区积极践行“社区—部门—群众”三位一体模式,将服务增效与文明城市创建紧密结合,切实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难题,推动社区环境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这些天一直提心吊胆,现在就放心了,社区已经协调施工方清理了兵器技校门口大树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树枝。”家住兵器技校附近的江阿姨一脸欣喜。这一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志溪河社区定期召开的小区议事会。
为及时了解、分析创文工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社区每月定期组织居民代表、小区党支部书记、邻长等召开小区议事会。会上,居民代表畅所欲言,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尽数反映。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并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确保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社区—部门—群众”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民生改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志溪河社区已修复工具厂西区、华昌小区、湘诚小区等5处路面破损,在华昌375、面粉厂小区等10余个老旧小区划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400余个,更换破损、褪色宣传栏和公益广告共71块。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