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毓媛团队调试设备进行算法研究。蔡佳摄
“前方有障碍物,请小心!”“前方请直行。”5月23日,记者走进湖南城市学院的实验室,大三学生钟毓媛正带领她的团队专注地调试着手机上一款名为“灵眸”的App。随着指尖轻点,手机后置摄像头捕捉的路况信息被转化为清晰的语音提示。这款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智能应用,凝聚了她与团队近一年的心血,也承载着用科技温暖特殊群体的初心。
在日常生活中,出行问题始终是困扰视障群体的一大难题。谈及项目初衷,钟毓媛说,在一次志愿服务中,她看到视障用户需要反复使用盲杖敲打路边的台阶,举着手机语音导航但是操作困难。“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研发一款通过手机摄像头‘观察’路况并实时语音播报的AI应用,来缓解视障群体的出行困境。”于是,在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杨勇的鼓励和指导下,钟毓媛组建团队共同研发。“我们希望它不只是一个导航工具,更是一个能将视障群体与社会链接、有‘感情’的智能应用。”钟毓媛说。
让手机成为视障群体的“第二双眼”,需要让它“看懂”复杂的路况,预判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钟毓媛团队引入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创新性地将摄像头图像数据、传感器数据、地图数据以及用户历史出行习惯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分析,构建出了更精准的路况预测模型。例如,结合历史天气与交通流量数据,在雨天提前预判易积水路段,为用户提供前瞻性提醒。
“杨老师常提醒我们,技术必须服务于人。”钟毓媛提到,为提升用户体验,团队设计了人性化的语音实时播报。采用业界领先的语音合成技术,模拟真人发声,提供多种音色、语速与语调让用户自由选择,播报内容遵循口语化、简洁化原则。还设计了智能优先级播报策略——根据路况危险程度自动调整播报优先级。遇到紧急情况,如快速驶来的车辆、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系统会以急促的警报声配合紧急语音提示,引起用户高度警觉;对于一般性路况信息,则以平稳的语调进行常规播报,避免过度干扰。
这些贴心的细节背后,彰显了钟毓媛团队浓厚的人文关怀。钟毓媛告诉记者,团队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发现视障群体对空间震动的敏感度是常人的3倍。“所以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多感官的实验,分出不同等级的警报:轻震表示建议路径偏移,持续强震代表紧急危险的情况。”
与国外的同类型产品相比,“灵眸”希望构建一种社交属性,成为一款让全民参与的公益App。钟毓媛介绍:“人们可以在灵眸App上分享自己为视障群体导航的路线,比如从湖南城市学院南门走到北门。视障用户也可一键呼叫附近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的角度对视障群体进行实时导航。”这些功能有助于促进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与重视,不仅让“灵眸”成为视障群体的“第二双眼”,还让更多人为视障群体点亮出行的灯。
目前,这一由“00后”主导的项目研发已获得7项视觉算法相关专利,并与长沙市残疾人联合会达成合作。未来,“灵眸”将持续迭代升级,不断拓展功能边界,引入更多前沿技术,如虚拟现实辅助、脑机接口交互等,为视障人士带来更智能、更贴心的出行体验。“让科技的温暖照亮每一位视障用户的出行之路。”钟毓媛满怀憧憬。在这条用A I点亮黑暗的征途上,他们正以代码为笔,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新青年的公益答卷。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