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清溪对话活动侧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4-17 09:10 浏览量:100
字体: 小 大

  4月15日,“文约清溪·如画江山”——清溪对话活动在清溪剧院举行。孙甘露、高渊、周立民、黄德海、卜雪斌5位作家围绕“文学与生活”主题,分享关于作家深入生活、文学阅读、文学创作方面的理解与感受。循着文学创作的脉络,读者来到清溪村,与作家们共同开启了一场连接当下、文学与生活的新体验,解锁文学与乡村的双重魅力。

  生活是孕育文学的土壤

  “如今,清溪的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这恰好说明了作家创作和生活的关系,都是故乡给予了我们作品最重要的滋养,我们通过创作也反哺给故乡独一无二的人文蕴涵。”清溪对话中,孙甘露以小说《千里江山图》为例,讲述了他的创作故事。

  2023年8月11日,《千里江山图》获茅盾文学奖。“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我大半生在上海的生活经验,我无比热爱这座城市。”孙甘露说,小说里多线叙事齐头并进,上海、南京、广州的城市日常生活交相辉映,他不可能空洞地、虚无地去描述一个动荡年代的故事。“不管是记者还是作家,都要先沉入生活,然后跳出生活。”高渊从事新闻工作30年,先后在人民日报社和解放日报社工作。他笑着说:“写新闻和写小说都是码字,但是前者是理性非虚构的,后者是感性虚构的。但我认为创作的时候,还是要用理性思维主导驾驭故事。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生活经历就是那源头活水。”

  谈及生活与文学关系时,黄德海讲述了“智叟分牛”的故事:三兄弟无法按照父亲遗嘱要求分配整除17头牛。最终,向邻居借一头牛过来,问题得以解决。“文学为生活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他说,文学就是那一头“借来的牛”。

  在生活中,人的眼光很重要。周立民说,立波是革命艺术家,是有世界性眼光的艺术家。“生活中,往往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控制我们生活的方式,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打破茧房,建立好与生活的联系。”周立民很认同周立波的观点:“读好小说,同样要有生活经验来支撑。”周立民寄语年轻人,文学才是自主的,只有学会生活,建立起对生活的情感,才能打开文学的世界,附加的文学思想才有价值。

  “诗和远方”不在远方就在家里

  文学是生活的倒影,也是心灵的舟楫。“我们这里山水好,空气也新鲜。一年四季,有开不完的花,吃不完的野果子……一到春天,你看吧,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嫩黄的橘子花,开得满村满山……”在描述当今的美好生活时,清溪村民、“立波清溪书屋”主理人卜雪斌读出了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描写的一段情节。

  卜雪斌的生活因文学而改变。2022年,中国作协活动举办以来,许多作家走进卜雪斌的书屋,建议他提笔自己去写些东西。“但我总觉得写不好,提笔写下的不是想表达的。”卜雪斌说,去年3月,省作协的3名老师与他交流时建议道,“你这么会说,不会写的话就去说,前提条件是要坚持下来。”如今,卜雪斌把在书屋里的日常做成录音,如此坚持100天后,转换为文字,字数竟达到15万字。经过反复打磨、请教后,卜雪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卜雪斌说,清溪农民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他发现,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每个人遇到的瓶颈也各不相同。现场,卜雪斌向4名作家提问:“写书的时候常遇到瓶颈怎么解决,怎么把自己的生活转化为文学。”

  孙甘露思索片刻,说道:“写作的瓶颈,伴随一生。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换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孙甘露认为,周立波的创作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周立波先生外出出走后回到家乡,才成为了今天的周立波。如今你也是从矿工变为书屋主理人,你的经历正好印证了周立波先生的成长道路。”孙甘露说,写作这件事,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你自己,别人无法教会你。

  听到此处,卜雪斌大受启发,他频频点头感慨道:“作家们的到来,让‘诗和远方’实现了不在远方就在家里。”

  最后,在互动提问环节,作家们与现场文学爱好者展开深入交流。“写作时,小切入点如何找?”“如何塑造人物的多面性?”……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55名梓山湖学校学生热情高涨,踊跃举手提问,围绕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困惑与作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家们耐心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并称赞孩子们的文学素养与思考深度,他们深情地强调:“写作是顺便的事,因为爱生活、爱阅读,比写作更重要,也可以说,如果你爱上了生活,学会了阅读,写作将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