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活力 减负提质增效

——我市开展中小学教师“一堂好课”行动助力课堂提质走笔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3-31 08:58 浏览量:57
字体: 小 大

  今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中小学教师“一堂好课”三年行动计划,以“如何上好一堂好课”为研究核心,通过创新教研模式、强化团队协作、完善评价体系等举措,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与专业发展动能,引导全市教育工作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好书、育好人”的教育实践,切实推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课堂教学新标准

  2月26日,赫山区“一堂好课”全域校本研修活动启动。活动以《关于对“一堂好课”评价标准的建议》为指导,以“三三三”研训体系为抓手,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持续两年共114课时。360名教师组成6个区级骨干班,带动36个工作坊,辐射培训近2000名教师。线上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管理策略、领导力发展等课程;线下设置基础、成长、精英三类课程,实施分层培训。

  为确保“一堂好课”行动取得实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出台《关于对“一堂好课”评价标准的建议》。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市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实践,创新构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分别从执教“一堂好课”需要研究的“要素和环节”、应该展现的“教师素养”以及最终达成的“课堂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表述,为教师上课、教研和自我研修进一步明晰方向。在实施机制上,全市建立“两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各中小学校为“一堂好课”行动的责任主体,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学、研教;市县两级教研部门负责组建教研核心团队,为基层学校及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搭建交流平台,并对行动进展情况实施评价和督促。

  创新教研协作机制,激发教师成长新动能

  3月27日,桃江县第三区域教研共同体在马迹塘镇完全小学举办“聚焦教学实践 共促质量提升”经验交流活动,教师代表围绕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创新及德育实践展开研讨。4位教师分别就单元教学改革、班会课设计、数学草稿规范化和作业多样化作专题分享。

  据介绍,桃江县教育局通过五大区域教研共同体,以12所优质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学竞赛、集体备课等活动,并鼓励课题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同时组织学科竞赛、艺术节等促进校际交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市级层面,各校注重学科组建设,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专业发展阶段和个性特点的教师,系统化激发其教育潜能。通过师徒结对、多人协作、跨校联盟等多元化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间优势互补;搭建多层次展示平台,引导教师树立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市、县两级教研部门着力打造专业引领型核心教研团队,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个成员在“一堂好课”总体框架下承担专项研究任务及配套培训课程;推行包片负责、定点联系等工作机制,及时发掘基层教学智慧,总结提炼协作经验,切实发挥教研团队的示范引领和指导督促作用。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问题导向教研,创新校本研修新模式

  3月25日,南县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谭芳紧扣“观察与发现”单元教学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创设和深入细致的语言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学科带头人邓婷婷在评课中充分肯定了该课“目标精准、设计有序”的教学特色。据了解,该校每周开展的“微教研”活动创新采用“听—评—研”一体化模式,通过集体磨课、多维观课、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既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又显著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成为校本研修的特色实践。

  为深入推进市中小学教师“一堂好课”行动,必须充分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切实提升教研实效。“研”有目标。各校系统梳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科学可行的改进计划。“研”有依托。以教研共同体为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讨论、解决问题,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做到备有议题、研有收获等。“研”有引领。学校行政人员深入学科组,精准把握教研瓶颈,挖掘典型案例,通过经验分享、骨干带动、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助力教师更新理念、拓展思路、丰富方法;同时完善教研联动机制,积极向上级教研部门推荐典型经验或寻求专业支持,形成教研合力。

  目前,该行动计划已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进。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创新性的实施路径,我市正着力构建“课堂提质—教师成长—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苏钢 符颖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