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忙时节,我市乡村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春耕图”。拖拉机、微耕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等“铁甲兵团”大显身手,春耕生产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轻松。
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现代农业改革试点市契机,致力于构建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补齐短板、强化优势,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化、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提升马力,推进“以地宜机”“以机宜地”改造。过去一年,我市加大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力度,出台《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将农田宜机性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指标。开展茶园、竹林等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老茶园宜机化改造,持续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因地制宜推进丘陵山区农田以地宜机,让农机有用武之地。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广赫山区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的做法,支持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土地集中流转经营,鼓励种植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田土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
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机化支持和服务保障水平。我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智慧智能、安全可靠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大中型农机装备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产品。同时,以综合性、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规划建设一批市场化运营、政府支持、平战结合、指挥高效的区域农机服务和维修中心,进一步增强农机作业、维修保养、报废更新、应急救灾等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指挥高效的区域农机服务与维修网络。
加大技术支持,补齐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短板。近年来,我市加强水稻机插(抛)技术攻关,突破基质育秧、工厂化育秧、双季机插机抛秧等配套技术。完善水稻精量机收减损作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研发智能检测系统,及时修正水稻机收损失率。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协同,从作物品种、栽培模式、管理技术、农机作业等方面共同发力,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制约,促进良机、良田、良种、良法、良艺有机衔接。针对茶叶、水果、蔬菜、竹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无机可用问题,探索“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研发、生产、应用新模式,依托示范项目和试点工程,通过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逐步提高其机械化作业水平。如今,全市稻油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超8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进入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