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3月,益阳市教育系统以“红色领航 铸魂育人”为主题,掀起了一波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热潮。从组织毕业班学生观看励志电影缓解备考压力,到发动小学生用“一元爱心”点亮希望;从城乡幼儿园结对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到档案馆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课堂……一系列生动实践构建起“红色引领+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同学们,这棵桂花树是你们亲手栽种的,你们要记录它的生长轨迹!”3月14日,湖南城市学院附属梓山湖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园内,学生们正在填写《植物成长档案》。我市教育系统将劳动课程细化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模块,创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从“空中楼阁”变为“脚下沃土”。安化县山区学校试点“田间思政课”,让学生在参与春耕生产的实践中感悟“粒粒皆辛苦”。全市各学校与526个社区、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小小志愿者”服务行动,利用云端思政课堂分享中国抗疫故事、非遗技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我市通过“三个聚焦”实现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1326所中小学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建立“支部建在年级组、党小组设在教研室”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运用“名师工作室+高校导师制”模式培育省级思政骨干教师42人,近3年引进专业思政教师1925名,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指南》等校本教材;实施“思政教师雁阵工程”,聚焦机制创新,建立党组织决策清单、校长执行清单,将师德师风建设等纳入党建考核指标。桃江县城南学校创新推出“党员教师思政课双讲制”,由党支部书记与思政名师联合授课,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学科教学。
各级教育部门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格局。打造红色资源矩阵,整合6个省级红色研学基地、319个劳动实践基地,开发“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路”“益阳革命文物数字展”等12条特色研学路线。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赫山区紫竹学校培育“君子文化”打造,“明德、守正、弘毅、笃行”四维育人体系;安化县萸江学校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思政课,创作的《雷锋的故事》等主题作品获全省艺术展演金奖;通过“国旗下的微党课”坚定理想信仰,借助“新闻联播时政课堂”涵养家国情怀,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武”强化实践能力。2023年我市举办的“新时代益阳好少年”评选活动吸引全市近6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线上事迹展播点击量突破500万次。
2024年,益阳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创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6所、国家级教改实验校1所、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1所,以及省级教改实验区1个、实验校7所。
市政府网站
省政府网站
“湘易办”超级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