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保持常态化干净整洁,到打造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乡村,再到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沟渠经济,实现了由“净”到“美”再到“富”的蝶变升级——

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提升金山银山“成色”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10-31 09:3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赫山区衡龙桥镇俯瞰图。吴胜琳摄

  平整广袤的金色田野、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山林斑斓、溪水清澈、炊烟袅袅……深秋时节,益阳大大小小的村庄仿佛开启了美颜滤镜,游走其间,一步一景,令人陶醉。这一幅幅山水画卷的绘就,得益于全市上下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全市上下持续抓好抓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长效制度机制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试点,创新探索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乡村“三美联建”路径,不断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章建制,狠抓长久“净”

  10月29日,记者在赫山区衡龙桥镇高家桥村见到了开着拖拉机挨家挨户清运垃圾的蔡访罗,每到一户,他都仔细检查,把垃圾倒干净。“垃圾清运及时,环境好了很多。”“环境好了,最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在邓家塘美丽屋场旁,几个村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蔡访罗赞不绝口。

  作为村里聘请的保洁员,蔡访罗的工资来自村民委员会筹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赫山区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股股长何毅波介绍,该村目前有常住人口3300多人,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缴费,村里每年能筹集3万多元生活垃圾治理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补贴本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设备配置、设施建设和村内保洁员绩效奖励等。“改善人居环境,搞好卫生是第一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6年我省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以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从未间断,标准要求也在不断升级:2011年,提质扩面为“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2014年,升级为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提出建设和美乡村……这些工作都蕴含一个前提,就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干净整洁清爽。

  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行动。一方面,健全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在已经建立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基础上,重点优化布局、健全设施、提升服务。统筹县、乡镇、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尚未覆盖的地区,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推动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符合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减少出村处理量,降低转运处理成本。

  主动探索,力求处处“美”

  栩栩如生的墙绘、精巧别致的亭台、设施齐全的健身区……9月6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和美乡村建设湘北片区现场推进会在安化县召开。

  在依次参观完冷市镇大苍村、龙塘镇沙田溪村、东坪镇马渡村等3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及和美乡村建设现场后,与会人员纷纷为各乡镇“美丽屋场”建设点赞。近年来,安化县探索推广“五自五微一特”美丽屋场建设模式,把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该县现有“美丽屋场”103个,9个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县”。

  近年来,我市聚焦村容村貌提升,因地制宜加强村庄风貌引导,认真落实“一严禁、三不搞”要求,不搞“千村一面”,防止大拆大建,坚决摒弃虚而不实的“造景”行为。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科长刘勇告诉记者,在加强乡村风貌引导过程中,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要求注重村庄风貌塑造,彰显乡土特色,保留乡风乡韵,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同时,大力推广“自规划、自建设、自维护”的经验做法,因村制宜、顺势就形,群众自主开展村庄风貌整治提升。

  主动探索,力求农村处处有美景,益阳此项工作收获多次认可和赞誉。2020年,我市创新推进美丽庭院“六个一”建设模式,入选“湖南省基层改革探索100例”;2021年,省政府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对我市“破解农村人居环境难题”的经验做法给予通报表扬;2022年,我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美丽庭院8.5万个、美丽屋场409个;建成省级、市级、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分别为78个、107个、319个。

  因地制宜,实现多点“富”

  “原来这里是臭水沟,谁能想到现在变成了致富宝地。”在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北胜村的一处沟渠旁,该村党总支书记徐圣滨指着路旁延绵近2公里的枳壳树告诉记者,之前人居环境很差,这里是人人捂着鼻子绕路而行的臭水沟,近年来,经过全面整治,渠道生态全面提升,不仅环境变好了,还吸引了投资者。

  2022年,一家企业看中了村里沟渠沿线的位置,向村里流转下来,用于种植枳壳树,所得收益与村里按7:3的比例进行分成。徐圣滨算了一笔账,2公里沟渠,每隔4米种一棵,全线双向能种2000棵枳壳树;每棵树平均收枳壳30公斤,一年产枳壳6万公斤。仅此一项,村里一年就可增收9万元左右。

  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沟渠经济,是北洲子镇走出的人居环境提升新路子。近年来,该镇围绕精品果业和休闲农场建设,打造出四季飘香的218省道水果长廊,全镇目前已发展桃树120亩、梨树80亩、葡萄55亩……黄桃、桑葚、杨梅、脐橙、梨子等产销两旺,每年仅黄桃产量达7.5万公斤,产值1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小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一项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的工作。当前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诉求,已经从一时清洁向常态化清洁过渡,从面上整治向全域整治推进,从美丽生活向美丽经济转变。群众诉求的提升,也是我市开展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回应群众诉求,在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的同时,我市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旁”绿化,把产业规划和发展庭院经济、沟渠经济有机融合,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进行庭院绿化,打造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实现了见缝插绿、应绿尽绿,更实现了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产业兴旺了,日子红火了,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成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诠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吴胜琳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