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 诗话人生

——著名作家梁晓声来益阳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侧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08-19 09:22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梁晓声与文学爱好者座谈交流。丁祺摄

  “太好了,终于能见到梁晓声老师了,昨晚激动得一夜没睡”“他的书籍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和希望,指引着我一路坚定前行,不惧风雨”……8月18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来到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参加“文约清溪·传承有声”梁晓声益阳行系列文化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目光,更为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学色彩。

  清晨,伴随着歌曲《人世间》的缓缓乐声,梁晓声踏进了这间以他名字命名的“梁晓声清溪书屋”。这里有极具年代感的背景墙,摆放了20世纪的电闸、电表、旧报纸等作为装饰;有一整面的梁晓声书柜,生动展示了书中的名言名句和电视剧《人世间》的剧照;还有梁晓声自1968年以来的创作年表,全面呈现了他曾创作出版的小说、散文等90多部作品。

  直走右转,是一间干净整洁的阅读室,室内除了书籍与桌椅外,还有一面“书粉”留言区。区域内,一条“也曾是晓声兄的读者”引起了梁晓声的关注。2022年10月,中国当代作家刘醒龙曾来到书屋,翻阅了《父亲》一书,临走时写下了这句话。时隔近两年,梁晓声看到这条留言后隔空回应,“醒龙兄的作品刻画了乡村教师的师魂魅力,使高层也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的命运,更是令人敬佩。”“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学校文学社的主编,在这里想请问一下梁老师,我现在应该怎么激发孩子们热爱文学的激情”“我是中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想请教一下梁老师,要怎样才能找一个好的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参观完毕后,梁晓声与各位青年读者代表、高校研究生座谈交流,答疑解惑。他说,要充分理解学生,从中挑选一批喜欢文学创作、课外有精力的同学,让他们自己写稿组稿,自己当主编、副主编;他说,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大家在写作时需要做到内心敞亮,展示真实的自己。他说,文学具有呈现、批判、凝聚、颂扬和抚慰人心等作用,像面镜子般真实而细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万千景象。他说,自己正在进行手头上的收尾工作,所有事情完成之后就可以回清溪村养老……结束交流后,梁晓声收下了书屋钥匙,再次打趣道:“我有养老的宅子了。”

  随后,梁晓声前往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周立波故居、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进行参观。“巴金的《家》歌领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老舍的《骆驼祥子》反映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梁晓声漫步各处,不时驻足细赏,点头评论,还对清溪的藏书之丰、环境之雅赞不绝口。同时,他寄语清溪村,未来能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15时,梁晓声来到益阳大剧院参加“文约清溪·传承有声”梁晓声文学讲座交流活动。活动伊始,三位文学爱好者以生动的语言与丰富的肢体动作再现了小说中的经典场景,表演了一场精心编排的《人世间》作品精选片段戏剧演读,瞬间将全场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意的文学世界。随着剧情的推进,现场掌声雷动,为即将开始的文学对话营造了良好氛围。

  紧接着,舞台灯光柔和转换,主持人以温婉而有力的声音,引领大家进入了一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深度对话——“清溪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梁晓声与资深媒体人杨夏就“怎样看待当今社会‘人首先要承担责任’到‘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价值变化”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呵护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逃避责任,而是应该在爱与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以更加坚韧和温柔的心态去承担社会责任。随后,话题转向“如何理解‘重拾消失的附近’”,梁晓声强调了在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真实连接的重要性。他希望大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重拾那些因快节奏生活而被忽视的美好与温情,让“附近”不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

  在“清溪一课”中,梁晓声分享了自己关于文化自信的随想。他通过剖析托妮·莫里森笔下《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因渴望白人审美标准而深陷自卑泥潭的故事,巧妙地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部分中国人也可能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文化自卑情结。“这种自卑并非源于文化的优劣,而是缺乏对自我文化的深刻理解。”梁晓声介绍,《白蛇传》《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周恩来总理“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茅盾《子夜》对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剖析,展现了中国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与积极思考……“当我不再仰望别国文学的时候,才能够从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中看到,我们也有闪光的东西。”讲座结尾,梁晓声满怀深情地呼吁每一位听众要厚植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充满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丁祺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