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汇智 近悦远来

——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耕“招才引智”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03-27 09:0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益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政策供给,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不断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做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为益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持。

  在56.53万的人才资源总量中,我市拥有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2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48人,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74人,博士人才506人;全市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07件,排名全省第五,创新效力居全省第四……如今,银城大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倾心“引才”,靶向构造聚才“强磁场”

  “我2022年1月受邀来市中心医院工作,去年就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全市首个博士后临床型细胞实验室,为我学科研究搭建了最好的平台。来益阳,也许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正确的一次选择。”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室主任唐路感慨地说。唐路原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科研工作,2022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到益阳。从长沙来益阳工作,他本来还蛮有顾虑,但益阳为他靶向提供的成长成才支持,让他深感没来错地方。

  如唐路这样的人才与益阳“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广纳天下英才的胸襟和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立足我市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提出打造益阳特色人才高地。制定出台产业人才集聚三年行动方案、支持产业人才20条及其配套实施细则,优化调整人才新政25条,靶向制定引进计划,积极搭建聚才平台,高举高打,深化改革,破除藩篱,努力抢占人才发展“制高点”。为推动政策的落地落实和奖补的及时兑现,我市按照实化、量化、细化、具体化,可比较、可检验、可考核的“四化三可”要求,细化分解人才重点工作任务,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全年绩效考核。

  为招引人才,我市立足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中国碳谷、PCB第三极、国家重要新能源基地的定位,聚焦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十大新兴工业优势产业链发力,协助奥士康、金博碳素、信维电科等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技术领军型人才6人、专业型人才54人、新材料领域人才483人。全市引进机关事业单位紧缺(急需)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才274人。实施人才支持项目40个,统筹使用人才专项经费4232.08万元,人才资金投入力度居全省前列。

  为实现高端引智,我市还着力打造各类平台,与国家电子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安化黑茶院士工作站成功续签,引进中科院农业绿色基地、岳麓山种业、省农科院、湘江实验室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2023年,我市新建博士后工作站1家(目前共有5家),推荐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福德电气)。建设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数量居B类地区第1位。新建市级专家工作站17家,获评省级模范站3家、优秀站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精心“育才”,锻造人才成长“活力源”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益阳的答案是:搭平台、建阵地、给激励,全方位培育人才,让各类人才有获得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这样,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卢锋是桃江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2017年,卢锋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资500万元成立湖南省波恩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年,他抢抓国家推动竹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机遇和“以竹代塑”的市场东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卢锋和他的研发团队成功自主研发了全国唯一一条竹名片自动生产线,申报了14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型新型专利,一举成为全市有名的竹材加工企业。“我能抓住每一次行业发展的风口,最要感谢的是党委政府对我的支持与培养。”

  和卢锋一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董青对益阳这座城市充满着感恩和感激。这位1999年出生的衡东姑娘,2017年6月从衡阳市职业中专毕业后,选择工艺美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时装设计与制版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在益阳5年多时间里,她不仅带领学生在国家级和世界级技能大赛中获奖494项,自己也于2022年10月在芬兰赫尔辛基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时装技术项目金牌。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益阳市银城青年英才”等称号。2022年12月被推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益阳是我的福地哦!”董青笑着说,能获得这么多荣誉,要感谢益阳和学校给她搭建的成长平台。

  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育才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育方式,大力推荐市人才(团队)参评省级以上项目,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助推技能人才量与质双提升。2023年,我市入选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5个,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家,湖湘青年英才7人,三项指标均居B类地区第1位。市委人才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开展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青蓝工程、医疗卫生“三名”项目、金犁人才项目等项目评审,选育支持市级人才467人。

  悉心“用才”,搭建创新创造“大舞台”

  “益阳提供的良好孵化空间和配套政策,给了我和我的团队施展抱负的舞台。”对于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寄乔博士来讲,来益阳终于让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金博碳素”牵头制定了5项国家行业标准,填补了民用碳/碳复合材料国内市场标准空白,生产的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在太阳能单晶硅和半导体单晶制造热场系统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第一,公司成为沪深两市“民用碳/碳复合材料第一股”。

  近年来,益阳不断深化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着力打造高水平干事创业平台,建立高端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制度,让人才能尽情施展才华。去年7月,信维电科提出将公司技术人才纳入“高精尖缺”人才评选范围,由于引进时间不符合申报条件,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打破条条框框限制,通过“一事一议”绿色通道,将相关人员纳入评选范围。当年11月,该公司4名技术骨干获评我市首批“高精尖缺”人才。

  为充分用好人才,我市还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用好用活人才“编制池”,引进博士或正高级职称等骨干人才22人;开通外国专家引进“一站式”政务绿色通道,持证在益工作外国专家达28人。充分向用人主体放权,在市中心医院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聘,27人获评正高级职称、31人获评副高级职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遴选重点项目5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我市创新探索柔性引才借智、深化校企合作、邀请益阳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返乡等举措,吸引各类人才和项目来益。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是全国唯一的在职茶学院士,2020年1月他受聘担任安化黑茶首席科学家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刘仲华带领团队潜心黑茶产业发展研究,建立起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研制出方便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20多种,推动促进了益阳黑茶产业的发展。

  暖心“留才”,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圈”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里?环境打动人才,服务温暖人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益阳不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揽人才,以求贤若渴的态度爱惜人才,更致力于以精益求精的服务留住人才。在“硬件”上无法与先进地区相比的情况下,我市致力在营造“软环境”上下功夫,坚持做好引才“后半篇文章”。今年3月,在市委人才办多次协调下,市中心医院骨外科病区副主任钟华继妻子丁盛随调益阳工作后,又将14岁的女儿从长沙转学到益阳。“我们一家终于在益阳团聚了,这样我就能更加安心地工作,更好地服务益阳。”因为益阳爱才恤才,这位“江西老表”的一家都成了新益阳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人才安居行动,2022年1月,市第一批人才公寓开启配租,人才可按条件申请不同面积的3种户型,为新来益工作的人才提供过渡性公寓住房,让暂时买不起房和不熟悉情况的人才能先行入住,边安心就业、边安居生活。此外,我市还盯紧人才生活的“关键小事”,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为人才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将高层次人才列为免费保健对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有入学需求的,就近就便协调安排到优质公办学校就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家政、出行、文旅、休闲等各方面的免费服务。目前已协调解决56名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交付人才公寓113套,完成首批126名中心城区重点产业企业人才补贴发放。

  我市还推行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33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68名专家,并从各行业领域聘请优秀人才担任人才生态特约监督员,积极推荐优秀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每年开展“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小荷人才”“科技托举人才”“突出贡献人才”“益阳工匠”等表彰奖励,公开征集“优才优企”典型故事,以人才真实经历、真情实感宣传益阳人才环境,推动形成敬才爱才的新风尚。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当万千人才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一个个闪亮的梦想在这里激情燃烧,人才,这个经济社会的“关键变量”必将转化为推动益阳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伟 陈渊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