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田畴织锦绣

——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09-15 09:43 浏览量:
字体: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化山区的丘块田都能用上大型机械。李伟摄

整修后的灌溉渠道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李伟摄

赫山区笔架山乡农民在备秧。吴胜琳摄

虽遇大旱,但在南县中鱼口镇艳洲村1200亩高标准农田,记者欣喜地看到,连片的稻田里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绿油油的水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微风吹过,稻浪起伏,犹如徜徉在绿色的海洋,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艳洲村党支部书记曹舜尧告诉记者,在今年如此严峻的旱情考验下,这1200亩大田的晚稻还有这样喜人的长势,得感谢去年以来政府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过去高低不平且不成片的农田变得水系畅通,排灌自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举措。益阳地处洞庭湖畔,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粮、棉、麻、油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永恒主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为首要目标,抢抓现代农业改革示范市的先机,统筹谋划、协同共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统一组织实施与分区分类施策相结合。2019至2021年,3年时间建成高标准农田91.29万亩,财政投资共计14.59亿元,改扩建塘(坝)445口、小型拦河坝137座,衬砌渠道1220公里,新修机耕路536公里、泵站367处……

科学规划 让“盆景”变“风景”

“没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我们村里的田土地块小,重型机械进不去也施展不开,农户大都只能采取传统的农耕模式,土地产出不高,农民甚至大户都没有种粮积极性。”曹舜尧介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示范区通过土地平整,将旱地、洼地改造成了良田,村里不仅新增了68亩耕地,还将723块小田改成82块长150米、宽66.7米,面积为15亩一丘的标准大田,真正实现田块整齐、规模连片,让过去的“盆景”田变成了“风景”田。“现在,村里这1200亩的示范片内,田间道路机械通达率、灌溉保证率都达到了100%,不仅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形成一套涝能排、旱能灌的渠系网络。”曹舜尧高兴地说。示范区还通过撒施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生物农药防控等,实现耕地土壤结构良好、土壤养分均衡、种植环境生态,提升耕地地力0.5个等级以上,一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双季稻示范片。

项目建设、规划先行。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市以“标准化、规模化、宜机化、智能化”为导向,将“生态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规划建设的每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注重与项目区实际相结合,综合考虑项目区田块、地势、布局等因素,强调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的综合配套,既方便农业生产,又方便群众生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田建设内容,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壮大发展;与施工技术要求相结合,在色彩、形状、大小、绿化等方面,做到既科学合理,又美观大方。各项目区里渠道多数采用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态护坡工程,灌排体系健全、水资源供给充足,呈现出视野开阔、土地平旷的高标准农田景象,打造出了“渠内碧波荡漾、渠边绿树成荫”的人文新图景。与此同时,我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上还特别注重农田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先后打造了南县同春村人居环境美丽庭院“六个一”样板村、桃江县龙溪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示范省级美丽乡村等样板典型。

监管并重 让“示范”更“规范”

“只有守住良田沃土,才有底气端稳手中的饭碗。而管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益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严”字当头抓好项目建设标准执行,“早”字立足抓好问题排查,“管”字着力抓好项目实施。为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监督机制,各县(区、市)项目区大力推广项目管理人员监督、专业监理现场监管、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机制。项目实施前,组织各中标单位进行施工前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培训,并对往年的优秀工程进行现场观摩,对各类型单项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施工节点、主要技术要求逐一讲解到位,以确保中标单位高质量、高标准施工。项目建设中,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必须每天对各开工单项工程进行现场巡视,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驻守施工现场;在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上,必须确保材料质量到位、工程标准到位、管理程序到位、质量监管到位、项目验收到位。另外,各县(区、市)积极出台对项目施工企业的考核办法,对建设进度快、工程质量好的施工企业,优先拨付工程款;对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差的施工企业,列入失信名单,三年内不得参加全市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管好、用好,才能发挥长久效益。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我市同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签署管护协议,责成镇村两级分级负担部分后期管护经费,各县(区、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南县金之香稻虾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2000亩,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电泵站1座,衬砌渠道2.5公里,建设高效节水面积500亩,修建和改造田间道路7.5公里;企业自主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土壤墒情、水质监测、病虫害监测等智慧农业设施设备,打造了具有湖乡特色的稻虾生态人文景观,创新了“政企共建”新机制。项目建成后,南县政府与企业签订管护责任状,把工程管护责任压实给基地企业,企业每年投入管护资金10余万元用于工程管护,实现了管护的常态化、长效化,保障了工程正常运行,做到管护有专班,维护有资金,让“示范”基地管护更加“规范”。

融合共进 让“良田”配“良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我市在发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好“良田”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科技赋能,良田配良技,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益阳作为农业大市,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近年来我市持续着力为之的重大工作。去年3月,全省首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中联重科沅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落户沅江市草尾镇后,已建成500亩数字大米科研基地。大通湖区在千山红镇宏硕基地启动“数字大米”建设,并同步推进智慧灌溉工程建设,每亩耕地可节约用水0.3吨。赫山区积极开展数字水稻试点,通过部署田间物联网设备,为基地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监管提供数据支撑,重点打造30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逐步实现水稻数字化种植技术的全域推广。赫山区中亿公司1700亩稻田实现从育秧到稻谷归仓全程智能化作业,生产成本降低10%,产量提高10%。今年3月建成的赫山区示范性智能化育秧工厂,完成早稻育秧1200亩、一季稻育秧1500亩,并为周边农户提供快速催芽服务,育秧可插大田8000亩。

农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为统一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耕地打好基础。我市大力提升智能农机发展水平。资阳区富佳科技、南县伟业机械等农机生产企业与省农科院、湖南农大、湖南林科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水果智能清选机、油菜精量播种机等智慧智能农机产品,延伸农机生产企业产业链。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9.75%,其中,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5.2%,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云监管,我市已有407家企业1808个产品纳入“身份证”管理,809家企业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借发达的物联网平台推动“三产”融合,我市深入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全市共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个、省级2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1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省级8个。同时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坚持“品牌、文化、创意、休闲”相结合,大力发展智慧乡村游,促进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茶乡花海、农业嘉年华、“国联+清溪村+高标准基地”成为“三产”融合样本……

如今,走在益阳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都能见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新格局。益阳将以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在益阳大地上生动践行,一幅田园美、乡村美、产业兴的大地锦绣图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伟 蒋宁 张建新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