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人工湿地处理模式,智能“滴灌”模式给菜地施肥,采用水池、水塘等自然生态无害化处理模式……按照“首厕过关制”要求,全市大力推行“3+n”改厕模式,统一采用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粪池排出的尾水采取多种类型的处理模式,实现资源化利用。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个县(区、市),欣喜地看到,厕所这一过去的民生短板,如今一跃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强劲拉力。
改厕里的大生态
厕所粪污分离处理,通过隔油池进行“黑灰分离”,再流入人工小湿地,滋养附近的土壤的同时,生活污水也达标净化了。这是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小型人工湿地处理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覆盖了该区4个乡镇。
2019年5月,大通湖区启动了农村“厕所革命”,并将这一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和同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紧密融合一起抓,确保一湖碧水汇入长江。
“2020年,我区创新升级采用‘三格式(四格式)化粪池+隔油池+人工湿地’模式,生活污水‘黑灰分离’,实现了绿色循环。”区农居办主任谢保卫说,2019年至2021年,大通湖区共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10900户,公厕新改(扩建)32座,卫生厕所覆盖率100%,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赫山区兰溪镇兰溪河岸边,有不少钓友结伴垂钓。“以前水质很浑浊,连河里的鱼有一股煤油味,现在水质改善了,大家都慕名而来。”一位钓友说。
兰溪河全长31.5公里,呈Y字形贯穿兰镇溪全境。2019年,赫山区启动兰溪河流域兰溪镇段堤外坡改厕工作,涉及沿线北岸新村等14个村(社区)共860户。该镇将城镇周边村庄农户纳入乡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对居住集中的农户,推行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对居住分散的农户,采取‘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的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没有污水再排入河里。
据悉,我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好字当头、质量优先”的原则,选择洞庭湖沿岸、大通湖、黄家湖等生态敏感区,以及资水、沅水、澧水益阳段和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区、中心城区近郊、县城周边村庄作为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新建)重点区域,大力推行“3+n”改厕模式,截至2021年底,共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233393户、无害化公共厕所改造(新建)237座。
改厕里的大民生
厕所看似方寸之地,却关乎群众生活品质,体现乡村文明程度。在广大农村,堆肥、收集人粪尿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厕所文化。“厕所革命”后,不仅促使了各地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改善,也改变了大部分村民的旧有观念,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
贯穿兰溪镇沙岭村的建红渠,过去臭气熏天,垃圾堆满岸边。“以前村民习惯将旱厕建在渠道边,在时厕所的粪便就直接排放到渠道里。”兰溪镇镇干部杨畅说,改厕后,粪便污染渠道的现象消失了,清清渠水流淌处,就成了家家户户最美的花园,沿线铺上了草坪,种上了茶花,修建了休息亭,成为了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男厕所的清洁工作量是女厕所的三倍,但也说明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少了。”沙岭村将建红渠边一座空心房改造成公厕后,负责清洁卫生的村民陈友珍说,公厕方便了晚上跳舞的群众,过往的司机,也让男性村民的素质大大提高。
兰溪河岸边北岸新村村民谢文说,改厕后,原本臭水横流的后院被翻垦成菜地,用粪池的尾水浇灌,种出的蔬菜瓜果格外脆甜。到了丰收季,谢文便将蔬菜瓜果挑上镇上去销售,一上街就被抢购一空,多的一天可以卖到100多元。
小厕所事关大民生。近年来,我市把“厕所革命”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尊重农民历史形成的居住现状和习惯,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由农户自愿申报,按照“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的思路,帮群众算好经济账、健康账、文明账、生态账,推动群众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最终形成全体动员、全民知晓、全家上阵的良好局面。在厕具安装环节,发动群众、党员、村干部、志愿者投工投劳,改好自己的厕所,美化共同的家园;号召群众自发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施工、验收监督,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保将农村改厕这件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改厕里的大智慧
资阳区迎风桥镇新塘村,全村70多户村民采用滴灌设施建设,将一片片菜地打造成了美丽的花园,为全村蔬菜基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民通过外出学习,发现智能‘滴灌’模式减轻了劳动压力,美观实用,特别适合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村支书赵立新说。
智能“滴灌”模式是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对三格式化粪池中第三格粪液浇灌利用的创新举措,省工、省水、省肥。这一举措最先在长春镇龙凤港村试点,效果显著。“改厕工作纳入美丽庭院‘六个一’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带动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硬件设施改善了,游客数量不断攀升。”龙凤港村村干部周玉莲说,村集体成立了四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村及周边上千亩农产品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连片效应,年产生经济效益超百万元。
在桃江,高桥镇荷叶塘村和横马塘村的改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农户在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旁,打造了人工小湿地,种植了美人蕉,第三格的尾水通过沉淀后,流入人工小湿地,被美人蕉根吸收,达到排放标准再渗透到土壤中。这种含有自然小景观的改厕工程,深受当地村民喜爱。位于横马塘村村民服务中心大楼旁的改厕工程示范点,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控制系统,通过发电带动化粪池里的净化槽爆气系统,使池里的污水循环回流,多次过滤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我们依托项目将闲置的土地打造成菜地,不但利用了土地资源,净化了水资源,还美化了环境,成为了村民农耕文化的重要景点。”高桥镇驻村干部徐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