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科技投入产出指标总量和增量年度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同类地区前列,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扬激励,我市坚持智能、集群、绿色、融合发展培育优质企业的典型经验做法获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勇争先
市科技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坚持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市委书记瞿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竞等领导多次主动过问并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市政府3次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益阳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力促实体经济与科技要素深度融合,营造了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
市科技局将科技投入产出考评指标细化分解,责任压实到各科室和各县(区、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实行每月调度制,对照兄弟市州指标完成情况,对年度目标任务再“加码”、再提速。同时,市科技局积极争取,不等不靠,加强与省科技厅、各市州科技局联系,重点关注、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经验做法和指标完成情况、及时跟进。在数据采集阶段,主动与省厅对接,对客观科学采集数据提出中肯意见并被采纳。
强化引导,创新投入稳总量
为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6.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9%。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911万元,进一步增强引导和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
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联合发改、工信、财政、税务等部门,推动优惠政策应享尽享,汇算清缴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444户、金额9.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26%。加强政策宣传培训,194家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金额1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7%、15.1%,97家企业申报财政研发奖补1427.37万元。
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四,仅次于长株潭。
加速转化,创新产出有实效
我市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支点,持续推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地。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进一步畅通转化渠道,建好“益知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服务,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益阳)在全省分市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召开全市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会,开展“百项成果进园区”活动,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高效联动。
同时,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完成首批市级平台备案16家;推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新增省级临床医疗示范基地2个,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74家,基本实现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全覆盖。
截至2021年底,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23件,排名全省第5位。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50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06项,成交额25.67亿元、同比增长125%。
育强主体,创新发展有亮点
市科技局着力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590家、同比增长83.23%,新增注册企业329家、同比增长76.16%,两项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一。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以国省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助力一批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企业入围创新创业大赛省总决赛、全国赛项目均占全省总数的1/6,均列全省第2位,在省总决赛中获二、三等奖各1项,创历史最佳。
积极参与省“三高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金融服务专项行动,获得首笔高层次科技人才贷款1000万元;1人入选省创业领军人才,20人入选我市首批创新类高层次人才,提升了科技人才的获得感。持续壮大科技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科技专家服务团总人数达529人,其中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88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壮大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3家,总数达到423家,居同类地区第二位。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实际入库地方税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入库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67.00%,同比增长8.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占G D P比重达到25.34%,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创近年最大增幅。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市科技局将深入推进市科技创新“四大行动”,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总目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接地”为主线,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务实高效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引培、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益阳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