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三农”战线的工作者和广大村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创造了效益显著的“益阳模式”,形成了卓有价值的“益阳经验”,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640亿元,同比增长10%,为近五年最快增速,多项工作迈进全省第一方阵,获得省委、省政府肯定。
荣誉榜单
2018年、2019年市本级“六大强农”行动,2019年、2021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南县2019年“六大强农”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安化县2020年“六大强农”行动,桃江县2021年“六大强农”行动,资阳区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沅江市2020年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2021年禁捕退捕等工作先后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特别是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6个市州、20个县(区、市),我市有桃江、沅江和南县三个县(区、市)获奖,占全省七分之一强。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发现的40项典型经验做法,其中我市“三农”工作占四项,即:安化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沅江市禁捕退捕、益阳市破解农村人居环境难题、南县打造农业产业链。
巩固洞庭粮仓地位 形成特色发展格局
1月12日,南县县委书记罗讯主持召开全县2022年春耕备耕工作书记调度会,提早谋划今年的春耕备耕和早稻生产。目前全县农资储备较为充足,已调入肥料2万吨,备足常规稻种子22.5万公斤,可满足全县3万亩早稻集中育秧核心片水稻用种需求,并已开通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绿色通道”,确保春耕生产物资供应充足。
据了解,目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0万亩以上。2021年完成粮食播种总面积548.87万亩、总产量236.24万吨,分别超省定任务3.87万亩、6.74万吨,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了益阳贡献。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22.3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48%,高于全省平均26.27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耕地流转率达71%,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居全省首位;南县、沅江、大通湖纳入“洞庭香米”国家产业集群创建重点区域,为推动我市由粮食生产大市向粮食产业强市转变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全市茶叶、稻虾、蔬菜、水产、休闲食品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初步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一县一特”特色差异化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同创”工程,全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1个)、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园5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10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3个。桃江舞凤山石砚获评全国乡村特色手工产品,沅江麻香糕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宏、桃江舞凤山石砚雕刻技艺传承人钟健获评全国乡村能工巧匠,安化连续12年位列中国茶产业百强县前十强。通过对产业优势资源的挖潜、组合、配套、提质,做大品牌效应,提升市场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探索三产融合路子 加快科技赋能步伐
1月15日,安化茶乡花海,尽管天气有几分寒意,但仍然抵挡不住周末游人休闲的脚步,上午10时,景区内已是游人如织。安化茶乡花海以景区为核心,辐射周边14个行政村、社区,以产城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为抓手,叠加产业布局,积极推进“茶乡花海”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茶乡花海”已累计接待游客3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9亿元,带动农产品消费2000万元。
近年来,我市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着力探索农业与加工、流通、文体、康养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2021年辣妹子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20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37家(国家级8家、省级66家、市级263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20亿元。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7503家、家庭农场22928家。创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国家级3个、省级2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打造了清溪村、茶乡花海、罗文涂鸦等三产融合样本。桃江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为加快科技赋能步伐,我市还携手华为、58集团抢先布局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连续举办三届绿色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大会。“智慧渔政”全天候监管平台建设领跑全省。推进南县麻河口镇3000亩稻虾生产基地物联网建设试点,实行“互联网+小龙虾+服务+流通”运营模式,打造了“洞庭虾网”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创建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1个、省级4个),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3个,与省农科院联合创立南县稻虾产业研究院,黑茶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13个项目获国、省科技奖励,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
培育品牌树立典范 打通产销对接通道
近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芦苇产业转型升级和沅江芦笋、沅江芦菇食品产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品牌培育”的发展思路,秉承“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本地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积极完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打造了“芦鲜道”沅江芦笋水饺、芦菇水饺等本土品牌。截至2021年底,沅江市实现芦笋、芦菇综合产值约30亿元
近年来,我市农业注重培树品牌,全市共有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3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4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2个,创响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南县小龙虾、沅江芦笋芦菇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克明面业、白沙溪、渔家姑娘、今知香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安化黑茶、沅江芦笋荣获首届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南县稻虾米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桃江竹笋获评全国农业十大领军地标品牌,安化黑茶获得黑茶专有税则号申报出口“新护照”,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中欧互认地标保护产品,成为全省农业品牌建设示范标杆。
为了打通产销对接通道,我市还成立稻米、茶叶、蔬菜、笋竹、虾蟹五个产业联盟,组团参加北京“两展一节”、中部农博会等重大节会,利用北京新发地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益阳展销中心、湖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加速“益品”出湘出境。一批“益”字号农业品牌蹿红网络,桃江竹凉席销售额排淘宝、天猫、京东同品类第一,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益阳高新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桃江、安化、南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织牢质量安全网络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近年来,为了扎紧质量安全网络,我市大力推行“两证+追溯+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541家生产企业、2074个农产品实行了“身份证”管理,911家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创建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14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2个、国家级和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5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6个(国家级3个、省级3个)、乡镇监管示范站67个(省级37个、市级30个)。赫山、桃江、安化、南县和沅江成为省级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县。
为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我市精准识别退捕渔民8297人,回收处置渔船8351艘,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保,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我市禁捕退捕经验做法两次被省委办公厅内刊《要情汇报》推介。创建省级美丽乡镇8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86个,创新推广农户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模式(一园、一圈、一屋、一沟、一池、一凼),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我市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三农”工作地方立法。农户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模式、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推介并入选《湖南省基层改革探索100例》,《益阳推动“五链”变革,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作为湖南省唯一改革案例申报2021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谈及2022年工作思路,市农业农村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以新一轮现代农业综合改革为总抓手,全力推进“七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赫山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安化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赫山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创建县、南县国家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县、“两点一片”即赫山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安化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通湖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片),巩固提升“七大县域特色产业”质效(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深入实施“十大农业特色小镇”创建,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百个示范创建村、百个重点帮扶村),突出“第一要务”、扛牢“第一责任”、打造“第一样板”,努力在建设现代化新益阳实践中展现“三农”作为、贡献“三农”力量、彰显“三农”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