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板做长 特色做特 精品做精

我市用“智慧”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1-12-08 09:56 浏览量:
字体:

“将数字化手段融入大米产业发展,将‘数字化技术’与‘大通湖大米’相结合,可助力农民增收和公共品牌建设。”12月7日,大通湖区一位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这样形象地描述数字化农业推动生产智能化。

近年来,我市以数字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长板做长、特色做特、精品做精,全力打造我市现代农业升级版,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智能化、销售网络化、农村信息化、三产融合化”的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字农业力推生产智能化加快精细农业精品农业发展

在大通湖区湖南宏硕农业,公司负责人带记者参观了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水稻全程数字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采集水稻生产全过程农情相关数据,通过数据汇聚、分析,为生产主体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大米品质。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还建设了高档智慧育秧工厂,单批次育秧1500亩,每年可育秧4到5批。

据了解,我市以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建设为契机,率先在赫山区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各县(区、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推进智能灌溉、智能监控等试点示范,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农业应急指挥调度、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与华为集团合作打造了益阳智慧农业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创新创业,加快精细农业、精品农业发展。赫山区中亿公司1700亩稻田实现从育秧到稻谷归仓全程智能化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10%,产量提高了10%。赫山区农田谋士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有2600平方米的湖南省内首家全智能育秧工厂,播种流水线2条,日播种能力2万盘;拥有高速插秧机13台,日插秧能力500亩;植保无人机46台,日可施药1万亩。银鱼科技、助农科技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现基地视频监控和智能环境监测,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市现已有407家企业1808个产品纳入“身份证”管理,809家企业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程可追溯。湖南云上茶业有限公司对茶叶的培植、管理、采摘、收购、制作、包装、仓储、销售、物流等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率先在食品行业引进国内最先进的CN 39追根溯源系统,使产品 “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

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样板

“专家进村培训网络销售技术,这样的培训越多越好。”11月17日,南县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电商普及培训在三仙湖镇中奇岭村举行,参训农民刘品这样评价。

近年来,我市抓住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机遇,重点打造了益阳市中南电商国家级产业园、南县“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桃江县电子商务中心,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产品直销基地”模式,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267个,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体系。依托特色产业,通过电商渠道,将零散的产品转化为规模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实现了农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上行难题。安化黑茶、赫山兰溪大米、南县小龙虾、桃江竹制品等一批“益”字号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畅销全国、走向世界,通过电商园、基地、物流协同发力,大批“益”农品牌撬动全市2020年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同时,在全面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努力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精细化、现代化水平。全市建立了1131个村级益农信息社,与58同城携手打造了集党务、村务、政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益村”平台,注册人数超过2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3%,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益村平台建设经验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网信办典型案例,益阳成为湖南省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样板。

为推动三产融合,我市还坚持品牌、文化、创意、休闲“四结合”,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大力发展智慧乡村游,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村镇和特色场馆“火”起来。茶乡花海、罗文涂鸦村、益阳现代农业嘉年华、“国联+清溪村+高标准基地”等成为三产融合样本,安化县以全产业链思维构建茶旅文康特色产业体系,全面打造安化24小时健康茶生活,使“益山益水、益美益阳”更具知名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大益阳客户端作者:夏训武 陈智勇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