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修志专家
——记省地方志第一批入库专家、市地方志(年鉴)学会会长李鸿清李鸿清介绍书柜里的资料。孙殉华摄
穿着浅格短袖的李鸿清,说话声音洪亮,走路一阵风,看不出他已从公安工作岗位退休两年。五月新荷初露,在大通湖区河坝镇一个只有书柜没有商品的门店里,记者和我市目前唯一一个省地方志入库专家、市地方志(年鉴)学会会长李鸿清喝茶聊天。他说:“我真想不到,退休后比以前还要忙些。但这也好,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精神充实,延年益寿。”
他掰着手指头计算正在做的事:20万字的《益阳民革志》、30万字的《益阳市工商联志》、60万字的《益阳市生态环境志》、60万字的《大通湖公安志》,罗列起来,整整170万字的修志任务,从2022年开始,他一个人独立承担了如此巨大的工作。旁人避而远之的重担,他乐呵呵地挑在了肩上。
从文从武,保持读书学习兴趣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人咧,”李鸿清说,“刚开始的时候,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1979年,17岁的李鸿清在原国营北洲子农场职工子弟中学高中毕业,那时的出路是搬起锄头挖地,挽起裤脚作田,刚走出校门的白面书生,被安排到了北洲子农场一分场五队务农。好在他读了高中,底子扎实,学的知识没有丢到田里去,没多久他被叫上岸做代课教师。
当老师对李鸿清来说是干了一件“正事”。他喜欢和书本打交道,喜欢写写画画,喜欢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懵懂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兴奋和满足的样子,他有了小小的成就感。这让他更加勤奋,不停地找书借书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期间他读到了一些地方的史志,他的兴致由此浓厚起来。1984年,李鸿清以工代干调入北洲子农场一分场办公室任干事,后调到北洲子农场党委宣传部工作。他如鱼得水,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史资料。
1988年,他以工代警调入北洲子农场派出所、北洲子农场保卫科(合署),穿上了警服。随后当上了派出所副所长、保卫科副科长,警营一干就是28年,他始终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2016年退居二线。
退而不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太阳虽已偏西,但心中的梦想刚刚发芽。长期观察学习积累的爱好,让静下心来的李鸿清有一种火山喷发的冲动。他决定从学习地方志编纂入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退线后的日子,他像上班一样拎着公文包,经常出现在省地志办、市地志办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里,虚心学习,问这问那。8年时间,他搜集购买地方史志、年鉴近1万册,每一册都有一块砖头厚重,办公室、家里放不下来,他租一个门店全部分门别类用书架陈列起来。
2017年,他接手《湖南省乡镇简志·益阳市卷》大通湖篇10万字的编纂任务,不到4个月时间,他将6个农渔场的原始档案全部查阅浏览了一遍,并抄录了大量的笔记。他不会用电脑,只好守在文印室请人打印,一篇篇、一页页自己校对。在评审会上,他作了经验发言,与会人员第一次认识了这位新鲜出炉的“泥腿子”专家。
勤快的人善于总结,李鸿清多年来总结出了一套“独门秘诀”,编修一本地方志就是干一项建筑工程,首先要搭架子、打地基,然后层层添砖加瓦。他先列篇目,再查找资料,再筛选动笔,然后录清样校对。当然,也遇到过头疼的事。编纂的4部志书都是首轮部门志,年限为30年、40年、70年不等,机构更迭,人员变动大,有的年度资料怎么也查不到。怎么办?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他不下10次跑图书馆,几十次找当事人,努力做到了真实和完善。“不要认为自己退线退休了,就觉得老而无用了。人只要有追求,就有用不完的精气神。”李鸿清感慨道。2019年,他被市地方志办公室聘为益阳市地方志专家。2022年10月,经严格审核,他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地方志编纂院录入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名单。我省首批入库专家共128位,分别来自有关省直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志系统,唯独他是学历最低、没有职称、来自最基层的,也是益阳唯一入选的。去年3月,他当选为市地方志(年鉴)学会会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李鸿清用行动证明自己,人生立志岂嫌迟,夕照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