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林夫妻俩在杀青工序前观察刚采摘下山的鲜嫩芽叶。孙殉华摄
五月初夏,安化县仙溪镇境内的连绵群山里,薄雾轻纱般在山腰飘荡,汽车沿着公路盘旋而上,时而看见崖边一丛丛、一簇簇映山红盛开着,大红的、粉红的、淡紫的,在满目的青绿中愈发鲜艳明亮。
车到接近海拔800米处,来到了仙溪镇芙蓉村荆竹园组,这是该村位置最高的一个村民小组,散落着几十户人家。转过一道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退役女兵潘桂林的家就到了。因为正是春茶最后一批采摘期,仰看几百米外高高的山坡上,有几十名茶农正在采茶,忙得像陀螺一样的潘桂林跑着过来迎接我们。
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
今年刚过30岁的潘桂林,有5年的从军经历。20岁上大二时,她光荣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一员。“这个妹子有出息,是我们山窝窝飞出去的金凤凰。”前来道喜的亲戚、村民们当着她父母的面啧啧称赞。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后,受过严格训练,她迅速脱颖而出,相继获得部队优秀学员、优秀士官等奖励。服役期间,她执行过驻香港部队营区开放日的任务,多次和香港学生一起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赢得学生们喜爱,争相与她合影,留下了青春飞扬的部队记忆。
2018年,脱下军装的潘桂林,经过思索后毅然回到大山,和父亲一起坚守茶山,办起了自己的茶厂。
城里的丈夫“嫁”到山里来
杨超是四川成都人,2006年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专业,2017年8月与潘桂林认识,由此结缘。杨超2018年4月转业安置到成都工作以后,辗转来到安化大山中与潘桂林见面,开启了他们的爱情之旅。一个身处繁华都市,一个在交通不便的小山村,杨超的父母坚决反对。经过两年和家里的“对峙”,杨超父母终于同意他俩在一起,但前提是“回成都,过轻松舒服的小日子”。可此时的杨超已深深地爱慕并敬佩桂林一家子,决定把自己“嫁”到山里来,夫妻一道开创自己的事业。
婚礼是在潘桂林家里办的。当天,他俩要好的同学、战友好不容易上山喝喜酒,见面时有的头昏脑涨,有的晕车呕吐,当面质问:“你们这是何苦呢?在成都安家不是更好吗?”杨超、潘桂林只是相互笑笑,回应:“请理解、理解!”
“女孩子也要奋斗”
“我不是不知道嫁到城里要好,但幸不幸福靠个人理解。我认为,女孩子也要靠个人奋斗呀,这样的幸福才长长久久。”面对记者的疑惑,潘桂林解释道。
退役后,她最初的想法是回到芙蓉村,帮父亲一小段时间的忙。父亲潘又来已是花甲之年,家里五代采茶制茶,父亲守着茶园干了50多年,如今的1000多亩茶山,包括老茶园600亩,是潘家的祖业。
那一段时间,在父亲的细心引导下,潘桂林对做茶的27道工序渐渐熟门熟路起来。心里想继承父亲的做茶理念,同时也要摆脱一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坚持做好茶,把茶厂办成一个百年茶企。但同时她也很矛盾,难道自己就这样一辈子“窝”在深山吗?幸亏爱情给了她力量,杨超坚决支持她,夫妻俩决心大胆走下去。由此,潘桂林担任茶业公司董事长,杨超任总经理,他们一唱一和,比翼齐飞。
万事开头难,创业的路程很艰辛。起初,潘桂林想教附近村民新的茶树种植培育方法,提高茶叶产量,增加茶农收入。几位老伯伯却说:“你年纪轻轻,一没种过地,二没采过茶,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哩,算了吧。”听了这话,潘桂林并不气馁,她知道要自己先做好,才能让别人好。她在网上订购了几门课程,闭门一年多学习茶叶种植、采摘、销售技术,并在茶园、厂里反复试验,不出好茶不罢休。终于,每斤16000元的天尖有人尝试购买,而且口碑不错,私人订制也多了起来,这让周边的村民瞪大了眼。
2021年,她创建“退役军人之家”,为村里的退役军人提供技术培训和补贴,召集他们来学习听课。为了让更多的茶农增加收入,她逐步建立起了一条“农户+茶厂+直播平台+客户”的完整产销链条,整合茶园面积3500亩,为茶农全年收入托底。平时按月工资3000多元或每日150元工资请村民采茶制茶,并配专车接送和解决中餐。70岁的村民刘顺夫,以前每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近两年来厂里做事,年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至今,潘桂林的公司已帮助46户茶农解决了茶叶销售难的问题,平均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左右。还有20多人长期在厂里就业,每人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
“前5年我的青春献给了军营,这5年我正把青春献给茶园。”潘桂林说。第二个5年已到了第4年,潘桂林的理想和目标在逐步实现。她的茶厂连续3年被评为益阳市龙头企业,茶园被评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益阳市最美生态茶园”“生态有机茶园”“绿色茶园基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她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勇毅前行,目前正投入几千万元,扩建现代化工艺制茶车间和一栋旅游宾馆,预计今年8月完工,可提供从采茶、制茶、品茶、卖茶和参观游览、吃住一整套服务。可以想象,她和芙蓉村的未来一定会如映山红般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