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晚,李胜财仍在写稿、校稿,录制旁白,忙完这一切,已是次日凌晨2时。李胜财是桃江县新闻中心主任,现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融媒体中心挂职。
为了心中那片“神秘的圣地”,他义无反顾地报名援藏
“我准备报名参加援藏工作,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5月的一天,李胜财向家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家里人半晌未回过神。从部队转业后,李胜财进入桃江县委宣传部工作。他勤勉敬业,新闻稿件经常在中央、省、市媒体上刊发,业务能力倍受领导赞赏。
工作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家人多少有些不解,转业回来没两年,又要奔赴高原。“前不久,我看到了一则援藏通知,综合考量,觉得专业、受援单位都与自己的情况相符合。”李胜财向他们敞开心扉。“从1994年开始,不少干部踏上援疆援藏之路,在那片土地上奉献自己的智慧与才情。虽然条件相当恶劣,但他们都仍坚守下来,我是有18年从军经历的老兵,更能上!”在李胜财心里,那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雪域高原条件不好,李胜财高原反应明显。初上高原的那一个星期,他血氧含量低,晚上无法入睡,还时常伴着阵阵头痛。“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高原上再缺氧,我们也绝不能缺了这种湖湘精神……”他一次次给自己打气。
想家了,李胜财会和家人视频聊下天。视频中,他总是报喜不报忧,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家人,一再叮嘱家中年迈的双亲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每一次都告诉家人,他在山南一切都很好。
军旅生涯让他做事有底气,开创性工作让自己融入“山南”
李胜财被安排在山南市融媒体中心挂职,他的工作任务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为融媒体中心培训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全媒体团队。
肩上担子很重,可李胜财从容应对。部队里的历练,让他做事有“底气”:他曾用一周时间,背下长达30多页的宣传资料,为前来视察工作的将军做讲解。
李胜财精心准备,结合自己的新闻经历,给融媒体中心的年轻记者、编辑上了一堂《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新闻与媒体素养》课。“课后,年轻的编辑记者与我聊天,说听李老师讲课很是享受,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更让我感受到了动力。”
处处都可以见到李胜财的用心。在他的精心策划下,《大美山南 每周一景》专栏浓墨重彩推出。该专栏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展示山南的人文山水风光,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山南。李胜财不仅自己撰写文案,还自己当出镜记者、录制旁白,专栏一经推出,好评如潮。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桃江融媒体中心也同步推出这个专栏,进一步扩大了山南的影响力。“制作这个专栏,花费了我们小组大量的心血,我们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专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让我很开心。”李胜财说。
李胜财将笔和镜头对准了最普通的群众。《我们的家园是“花园”》,文章开口很小,写的是琼结县加麻乡昌嘎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家园美起来。村民次仁卓玛在自家院中,种满了花花草草,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浴室;村民巴吉老人在自家阳台晒着太阳,悠闲地喝着酥油茶,家里的花儿开得正艳。那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无不让人对美丽的山南、文明的山南,充满了向往。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满怀真情,他为援藏工作队深情而歌
“这篇稿子我前后改了七八遍,《湖南日报》以大篇幅刊发出来,湖南援藏工作队员看了后,都倍感振奋,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电话里,李胜财显得很兴奋。
李胜财所说的这篇大稿《把汗水挥洒在雪域高原——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掠影》,刊发于8月24日的《湖南日报》要闻版。作为一名宣传战线的尖兵,报道好援藏工作队的工作,是李胜财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报道好援藏工作队,李胜财一次次深入扎囊、贡嘎、桑日等区县采访;走到援藏工作队员身边,听他们讲述自己亲历的往事;走近藏民,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谢意与感激。“那段日子,我被援藏队员的故事感动,我在脑海里反复思索着,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些呈现出来。”灵感迸现,他用三个小标题来构架文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说的是项目建设成果显著;“高原上缺什么,就要全力补什么”,写的是人才援藏、医疗援藏、湘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书写新时代‘援藏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李胜财归结为这样几个关键词,血性、担当、吃得苦、有韧性等。
有付出自有收获,短短时间内,李胜财为援藏工作队鼓与呼,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走笔》《“湘人特质”在雪域高原深情绽放》《藏族传统村落果吉村的“蝶变”之旅——一套“组合拳”打出“新容颜”》等稿件在《西藏日报》《山南报》等媒体重磅推出。
与李胜财再次电话联系上时,他刚从海拔4500米的错那县千年沙棘林采访下来,电话里他一直惊叹于沙棘树在如此恶劣条件下的顽强生长。李胜财说,高原虽缺氧,但他愿意做那一片沙棘林中最不起眼的一株,只为雪域高原多添一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