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1917—1946),原名刘普济,原益阳县(今赫山区)泉交河镇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青年组组长。1946年7月16日因病逝世,年仅30岁。
1940年5月,刘光随周恩来奔赴大后方重庆,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后任青年组组长,指导国民党统治区西南各省的革命青年运动。
当时,正是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反动派到处捕人杀人,青年们不但对国民政府绝望,不少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也持悲观和冷漠态度。如何重振消沉者的志气?怎样给迷路青年指明方向?面对这一连串紧迫而复杂的问题,刘光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明确指示,要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
于是,刘光和青年组在原来“联系网”的基础上,开始在重庆地区进行“据点”的建立工作。
通过这些“据点”,刘光和青年组巧妙地进行党的工作,积蓄革命力量。在几次“反共高潮的前后,政治气温最低最冷的时候”,在许多没有中共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和地方,正是靠“据点”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抗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迫害的斗争。
在刘光的努力下,到1942年底,重庆地区发展建立了沙磁区(中央大学)、北储区(复旦大学)等9个“据点”,核心成员达250多人,每个“据点”还在许多单位发展了核心成员。
刘光和青年组定期轮流与核心成员联系,商讨布置工作。1943年9月,刘光在红岩主持了一次有青年组成员和重庆地区一些“据点”负责人参加的学习会。他在会上总结过去青年运动的经验教训,要求“据点”把青年关心的各方面的迫切愿望集中起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把社团组织起来,以壮大革命力量,这对于“据点”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秋和1945年初,刘光和青年组又举行了同样并有新内容的会议,“据点”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到1945年春,青年组在重庆地区已建立“据点”48个,核心骨干分子近1000人。
大后方的青年工作,经刘光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的艰苦努力,已经积蓄了相当力量。从“联系网”到“据点”的发展,刘光为大后方青年运动的高涨,打下了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把大后方的青年运动一步步推向高潮。因此,周恩来每回延安总是夸赞刘光。刘少奇也在一次报告会上,把刘光称为“好干部的典型”。
由于繁重紧张的工作,刘光积劳成疾,于1946年7月16日不幸逝世,时年30岁。从1946年7月18日起,重庆《新华日报》一连7天刊出为刘光举哀的讣告。吴玉章在《新华日报》上刊发悼词:“刘光同志坚忍沉毅,做事踏实,生活刻苦,为群众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特别为青年群众所热爱。今不幸病逝,实为我党我国之一大损失。”这正代表了党组织对刘光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