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序推进“十四五”益阳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建设“富饶益阳、创新益阳、开放益阳、绿色益阳、幸福益阳”的目标,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⒈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和考核。
在“十三五”期间,益阳市成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民防空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日常工作,指导检查各区县(市)新型城镇化工作。
2014年8月,益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益阳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为了落实和实现《实施纲要》的要求,2015年7月,领导小组编制了《益阳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益阳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实施途径。根据发展规划中工作任务的安排,领导小组每年制定了《益阳市加快推进新型镇化工作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工作要求等,规定了各责任主体单位的工作职责。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每年年末,领导小组对各责任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保证年度新型城镇化工作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任务的按期完成。
⒉突出了规划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益阳市编制了益阳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乡统筹规划,完善了防洪排涝、道路改造、供水供气、重点景区保护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完成了《益沅桃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年)》、《益阳市益沅桃城镇群产城融合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益沅桃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审稿)》等规划设计方案。同时,区县(市)、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和乡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修改工作,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为了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实现统筹规划、动态调整、协调发展,益阳市稳步推行将城镇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在一张蓝图上体现的“多规合一”。
为了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强调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统领作用,益阳市对乡镇规划管理机制进行了调整。2015年实行各区县(市)乡镇国土资源所与村镇建设站整合,统一设立了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所,统一设立规划委员会,建立健全规划例会制度,规划管理体制实现重大突破。
⒊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益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47.87%提高到2020年的50.43%,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提高了2.56%,年均增加0.512%。
“十三五”期间,益阳市的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构建了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城镇群、美丽乡村四个层级的城镇构架体系。全市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沅江城区、桃江县城及部分乡镇构建益沅桃城镇群,形成大益阳城市圈;打造了一批特色镇,如兰溪、长春、小淹、厂窖等湖南省美丽乡镇,东坪、黄沙坪等茶旅城镇,谢林港、南洲等红色旅游特色镇,胭脂湖、桃花江、长春等休闲旅游名镇,八字哨、沙头、石牛江等商贸城镇,灰山港、沧水铺等工业重镇。
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
“十三五”期间,常益长高铁建设顺利推进,长益高速复线顺利推进,马安高速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2公里,初步形成了“一环八射”、“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中心城区绿色公交全面实现。益阳电厂分布式光伏发电等4个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华容-南县-安乡天然气管道竣工投产,长沙-益阳天然气管道一期主体工程完成。
“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1678.86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的城镇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改善民生为目标,累计投资706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通过打通断头路和拉通主要通道,构建城市道路循环,完善城市道路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网密度等手段先后新、扩建了文昌路、团洲路、贺家桥等城市道路,累计152公里;完成了益阳大道、龙洲路、长春中路、学府路城市道路改造,累计163公里,建成了康富路海棠中学人行天桥、益阳市一中人行天桥等三座人行天桥,中心医院人行天桥等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了资阳区月塘渠、幸福渠、高桥渠、马良湖、龙山港渠,赫山区永丰渠、大丰泵站渠、泄洪渠、中干渠、茂林渠、团洲渠、接城堤渠,高新区总干渠、白马山渠等14个黑臭水体整治,基本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强力推进城市“三微”建设,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十三五”期间,连续四年推进中心城区“三微”建设,共计实施项目1693个,惠及市民50万人次。推进供水供气建设工作,四水厂建设已全面建成,全市城镇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97%和97.54%;加强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日),2021年完成了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6万立方米/日。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团洲污水处理厂、高新区东部新区污水处理厂等提标改造工程完工,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城北、团洲同步完成扩建,分别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万立方米/日、6万立方米/日,建成了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项目。建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并完成了二期扩建项目建设,推进了北部片区、西部片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22年建成投产;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复查顺利通过,完成了长春东路、银城大道等城市绿道的改造,完成了对秀峰公园、会龙山公园等6个公园、广场的生态修复、绿化提质、林荫景观改造建设,打造了银城广场、三桥转盘等24处“微景观”,推进“一园两中心”、资江风貌带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心城区绿地率达39.1%,绿化覆盖率达40.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93平方米。
县城及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扩容提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十三五”期间,桃江县城西环线、沅江市城区“五湖连通”、南县城区“四纵四横”道路改造、安化县城南区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沅江三水厂建成投产;沅江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南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桃江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等3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日;完成5座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县级黑臭水体整治9个、乡镇黑臭水体整治71个。县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1%和100%。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力推进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了《关于加强公租房分配入住管理的通知》,降低准入门槛,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农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中心城区和县城区优先面向从事公共服务行业的外来务工者,如环卫工、公交车或出租车司机等提供公租房。2020年,开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9个13699户,争取上级资金2.9975亿元。“十三五”期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共计16.7121万户,争取中央、省级各类补助资金59.5728亿元。
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十三五”期间,益阳以“农村双改”为契机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并取得很大的成效。
通过全力实施“河湖沿岸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农村垃圾五年专项治理”,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垃圾治理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完善日常保洁机制行政村1153个,配备保洁员6100余人;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1.4万余个,购置清运车辆1680余台;新建或改造乡镇垃圾中转站94个,完成了52处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
乡镇污水治理按照“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9-2022)四年行动”的要求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78个建制乡镇全部建成接入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乡镇“全覆盖”,规模达13.4立方米/日。完成村庄黑臭水体治理249条,沟渠疏浚5049公里,清淤塘坝1255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正梯次推进。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改造(新建)农户卫生厕所。村部、村级活动中心和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村庄,配备无害化公共厕所。“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140072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新建)。
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3%,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1.97%,农膜回收率达到86.35%,农药、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20.66%,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94.83万亩。“十三五”期间,益阳市通过出台《益阳市镇容村貌公共空间整治方案》和《益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等政策规范农村农民建房、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推进特色民居建设,实施农村建筑工匠培育工程等活动,提升村容村貌的建设水平。“十三五”期间,创建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29个。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农民的住房问题,按照中央、省市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4万户,共投入资金12.44亿元,极大改善了农村贫困农民的住房条件。
⒍特色小城镇发展强劲
“十三五”期间,益阳市通过特色人文景观、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等建设,强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果。截止2020年,建成了资阳区长春镇黄家湖度假区、安化县江南镇茶马古道、南县厂窖大屠杀纪念馆、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桃花江竹海、南洞庭湖湿地公园等具有当地特色人景观和特色旅游的小城镇,建成了赫山区兰溪镇的米业,桃江灰山港镇的建材业,资阳区长春镇的旅游业,资阳区迎风桥镇的教育业,沅江新湾镇的自然生态保环业,南县稻虾养殖业、桃江修山面业等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加速了特色小城镇的发展。
(二)主要不足
⒈城镇化水平不高,并且市域范围内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2020年,益阳市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50.43%,湖南省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58.76%,全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63.89%。益阳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湖南省和全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根据公布的益阳市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益阳市没有完成“十三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
益阳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南岸,地处湖南省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重要成员、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3+5”城市群之一,益阳周边的长沙、岳阳、常德等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对益阳市资源的吸引力比较强。益阳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化的水平不高,新型工业化处于初期,吸纳当地居民充分就业的难度能力不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区。益阳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镇的承载能力有限,转移农业人口在子女教育、公共医疗、养老保险、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尚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暂未消除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后顾之忧,对农村农业人口的吸引力不够,增加城镇的常住人口数量存在一定的难度。
2020年,市域范围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分布也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新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0.14%,安化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4.53%,二者相差44.51%。
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产业支撑力还有待加强。
中心城区近几年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与小康社会的标准和周边市州建设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部分乡镇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供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欠账较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部分乡镇、城镇总体规划不完善,编制水平不高,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各项规划,规划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规划的影响因素较多,规划的变动较大,执行规划不够到位,“地上一张图,地下一张网,审批一支笔”做得欠缺。
部分乡镇的特色产业不明显,同时部分产业园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产业布局时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做得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链。
⒊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建设管理专业人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城镇成立了建设管理队伍,也进行了管理机制的改革,充实了管理人员。但受多种原因的影响,部分乡镇的城镇管理队伍中具有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尤其规划、建设类专业人员奇缺。部分乡镇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对如何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如何进行城镇建设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很少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决策。
部分城镇的管理者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管理者的城镇建设意识还停留在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没有理会“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重要性,城镇管理的办法与措施不能适应城镇建设的发展,造成了很多设施建成后损坏比较严重、或不能正确使用、或不能达到设计的能力、或没有及时维护等现象,城镇基础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耗。
个别乡镇管理人员主动进行新型城镇建设的意识还不够,还停留“等、靠、要”的层面,结合乡镇实际情况进行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特别在提高产业建设水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4.城镇建设融资水平不高,资金来源没有实现多样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投放大量的资金。为了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资金,必须做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从“十三五”益阳市新型城镇化投入资金的来源分析,近85%的资金来源于中央、省、市的项目资金,财政资金占了绝大数,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民间资金占比较小,反应出民间资金对参与新型城镇建设的兴趣不高。民间资金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后其利益缺乏政策的保障,”十四五“期间,应加强财税、土地、金融、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十三五”建设情况看,益阳全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均有大幅提升,部分指标远超期初规划,表明益阳全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十三五”整体思路正确、措施有效、保障得力。“十四五”即将启动,益阳必须进一步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面、深入、细致地推动益阳市新型城镇化再上新台阶。
结合益阳面临的经济社会大背景、本地区位特征及益阳自身发展要求,益阳在“十四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战略优势和发展机遇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中央各项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引导和带动益阳发展。
党中央从全局高度精准研判,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国上下坚定不移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路线清晰,从中央到地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旋律依然坚定,各地千方百计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热情不会动摇,决定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总趋势不会改变。从经济增长引擎看,投资拉动的巨大作用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动摇,传统基建投资力度不减、“新基建”方兴未艾,决定了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必然是对过去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形成,决定了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将更具备全局视野,城乡融合发展集聚合力的态势将在“十四五”中形成并发力。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入,其内蕴不仅体现在过去大体量的投资和吸附,更是依靠内生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内涵发展必须走深走实,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化“四化两型”,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和更加生动的内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发展手段则要求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向市场、面向需求,面向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彻底打通新型城镇化决策管理和实施者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谐共建、和谐共养、和谐共生。
2.国家和区域性战略强势推进,益阳区位优势明显、持续受益。
益阳地处湘中偏北、洞庭湖腹地,直接受惠于诸多国家和区域战略。首先,党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湖南地处“一带一部”战略要冲,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直接覆盖湖南全境,使益阳可以充分谋划新型轻合金和碳基材料、生物医药、装配式建筑、农业机械、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船舶制造、食品等新兴产业布局,对接粤港澳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其次,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必将进一步扩大益阳对外的联系。2020年1月《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出台,进一步推进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产业、科技、生态、民生等领域对接合作,让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越走越近、联系越来越紧密,常益长高铁、呼南高铁(湖南段)邵永、襄常、益娄段的建成使益阳直接对接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实现益阳至大湾区3-5小时便捷通达圈。再次,长江经济带战略直接推动益阳与沿线省市的联系。益阳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主要城市之一,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部分。通过这种联系,益阳直接实现了通江达海,未来必将全面深化与沿线省市协同发展,成为益阳寻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支撑。另外,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国家战略为益阳市经济发展定下了“生态”的总基调,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使益阳成为联系湘西湘南和长沙、武汉等经济重镇的重要中转站和缓冲带,益阳主动推动“东进东融”直接对接长沙。这些战略的实施表明,益阳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喜人,必将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的深化提供更有力的引领和更坚实的保障。
3.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新型城镇化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为益阳纵深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更鲜明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不同阶段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建设新要求,为各地深入推进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指导。相对于“十三五”期间的新型城镇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从2019年4月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可以看出,当前重点任务已经落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城市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上面来,表明新型城镇化越来越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等其它战略充分融合,合力打造经济引擎。从已经发布的政策文件分析看,今后一段时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将表现在:新型城镇化应该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益阳的实际,下一步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强化规划引领、集中统一、整体布局,强化协调推进、分类实施;要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性城市群、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等打造强大的区域经济引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公平;要将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增强创新活力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推进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城乡区域布局,实现城乡双轮驱动、良性互动;要更加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促进公共资源按照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深化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制度改革,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使新型城镇化成为益阳打造区域性强市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挑战
1.益阳市经济总量不大、实体经济不强,对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益阳属于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靠后。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853.48亿元,排全省地州市第十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85亿元。“十三五”期间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达1651.36亿元,但离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资金还有不小的距离,新型城镇化投资缺口较大。项目融资难是益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挑战。
2.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发展基础薄弱。2020年,益阳市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5.1:42.8:42.1;一二产业的比重过大,三产业的比重偏小,高精尖产业比重较小。益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新型工业化的水平低,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偏小,产值偏低,要全省、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偏少,在全球、全国能真正体现益阳优势的产品不多,工业化水平在全省处后落后的水平。
3.城市功能有待提升,空间结构亟待优化。截止到2020年底,中心城区和各城镇还存在教学、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不足,公园、绿化的面积离人民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亟需高度协调统筹。 2020年益阳市的经济统计数据表明,许多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且区域内差距较大。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60元,最高值为37263元(益阳市高新区)是最低值为14066元(安化县)的2.65倍。过大差距会导致区域内人口流动呈现单向性,也会造成部分区县(市)因为无力承担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造成新型城镇化难以推进。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中心镇、县城、中心城区相比还在不少的差距,城乡发展亟需统筹协调发展。
5.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有待提升。部分区县(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了本身的经济及文化特征,缺少能支撑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的产业及区位规划,忽视创造就业机会来吸引人口集聚;部分区县(市)没有形成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动力,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仅靠行政主导;部分区县(市)缺少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协同,不能统筹反映人口问题、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城市管理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生态问题等。
三、“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为目的,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原则。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社会管理网格化、社会保障同城化。
3.坚持生态文明,“两型”理念原则。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4.坚持文化传承,特色鲜明原则。注重挖掘益阳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保证城镇发展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打造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5.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
(三) 发展目标
1.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2025年,将益阳建成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创新开放活力城市、崇文重教品质城市、益山益水生态城市、宜居宜业幸福城市。2025年,益阳市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估55.5%。全市城镇常住人口预估22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预估达到85万人以上。建成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4个。
2.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到2025年,全面形成“1+2”组团为核心的大益阳城市圈(1:中心城区;2: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突出县城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3.构建生态型城市发展模式。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加大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到2025年,中心城区确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完成“国家文明城市”等创建。县以上城镇建成区绿覆盖率达40%以上,中心城区、县(市)城和建制镇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进一步得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占比90%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达95%以上;
4.完善生活设施,建设富饶益阳、创新益阳、开放益阳、绿色益阳、幸福益阳的“五个益阳”。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一)优化城镇规划,保证规划引领功能
1.在“十四五”期间,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按照整合、经济、安全、美学、社会和适当超前的原则编制和修订中心城区、县城的整体发展规划,科学指导中心城区、县城在“十四五”期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2.在“十四五”期间,编制和修订建制乡镇的整体发展规划,完成规划在建制乡镇的全覆盖,保证建制乡镇在“十四五”期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3.建立建全规划审批例会制,强化规划例会的审批功能,保证规划的实施,真正实现“地下一张网,地上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法令性。
4.到2025年,全市在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圈两翼” 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具体由1个市域中心、2个市域次中心、3个县(市)域中心、22个市级中心镇、56个一般建制乡镇组成。详见附件一。
一核:中心城区
一圈:大益阳都市圈
两翼:湖区经济翼、山区经济翼
1个市域中心:中心城区;
2个市域次中心:沅江、桃江;
3个县域中心:安化县城、南县县城、大通湖区;
22个市级示范镇:安化县的梅城镇、平口镇、江南镇;桃江县的灰山港镇、马迹塘镇、大栗港镇;赫山区的沧水铺、兰溪镇、衡龙桥镇、泉交河镇;沅江市的南大膳镇、草尾镇、南嘴镇;南县的茅草街镇、华阁镇;大通湖区的河坝镇、千山红镇、沙堡洲镇;资阳区的迎风桥镇、长春镇、茈湖口镇;高新区的谢林港镇。
(二)提质大益阳城市圈建设
1.在 “十四五”期间,益阳市要全面优化大益阳城市圈建设。大益阳城市圈包括1(中心城区)+2(沅江市城区、桃江市县城)的组团。在大益阳市圈内要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要推动各种资源的有序流动,最大限度激活城市活力。
2.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区。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中心城区的市域对内和对外的交通,主动对接长沙和湘江新区,为益阳市全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预估85万以上,建成与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东部新区的半小时经济圈、建成与南县县城、大通湖区、安化县城交通便利的1.5小时经济圈,建成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长株潭都市圈的拓展区和辐射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
3.中心城区要与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东部新区同时实施《益沅桃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年)》、《益阳市益沅桃城镇群产城融合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益沅桃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规划设计方案。中心城区、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东部新区要按“中心城区为核心、沅江市城区和桃江县城为两翼、东部新区为补充”的模式发展,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东部新区在市政基础设施、通信、交通、旅游、生态、产业等方面要主动和积极对接中心城区。到2025年,按“协调统一,发挥各自特长”的模式统一中心城区、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东部新区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市承载能力建设、产业布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等,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益阳城市圈。
(三)加强县(市)城区、重点镇、中心镇、市域边界镇建设
1.加快县(市)城区的发展。县(市)城区是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引领者,是市域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支撑点,是对大益阳城市圈的重要补充。县(市)城区要在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持续加林建设力度。到2025年,沅江城区预估常住人口为28.5万以上,桃江县城预估常住人口为37万以上,南县县城预估常住人口为23.8万以上,安化县城预估常住人口为27.7万以上,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南县县城、安化县城要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
2.积极发展重点镇、中心镇的建设。重点镇、中心镇要根据各自的特色制定和修订镇域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原则加强城镇承载能力建设,加强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等建设,完成国家、省卫生或文明城镇的创建工作,真正吸引当地村民进镇生活,增加乡镇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其他建制乡镇的建设要达到“六个一”的标准。
3.在发展建制镇的同时,应在交通网络线上适当建立一定数量中心村的集贸市场,补充和完善建制镇的功能,构成建制镇——中心镇——县城——中心城区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
4.“十四五”期间,积极加强市域边界口子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域边界口子镇的建设,优先改造提升市域对外通道,打通市域之间“断头路”,突出产业、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商贸市场、物资集散中心建设力度;加快特色民居改造,提升对外开放形象。到2025年,华阁、茶盘洲、牌口、衡龙桥、茈湖口镇、灰山港、梅城、平口等要建成省级试点镇,加强与其相邻市州的乡镇联系,提高乡镇商贸水平。其它边界口子镇的建设水平要有显著提升
(四)强化区域发展轴线功能建设
1.利用益桃一级公路、益沅一级公路、益宁城际干道公路,加强大益阳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区、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城区、东部新区及益沅桃城镇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把这三路建设成为大益阳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带、绿化景观带、产业紧密联系带、交通运脉带,市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带。
2.“十四五”期间,益阳市要加强“三轴”的建设(以长益高速公路和G319形成的市域东部城镇发展轴、以益阳至南县高速公路公路和S234形成的市域北部发展轴线、以益阳至安化高速公路和S536形成的西部发展轴线)。“三轴”的建设是一个整体,在强调各乡镇之间分工外更注重强调乡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乡镇之间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促成乡镇之间的共同发展;积极推进东(坪)梅(城)产业带、马(迹塘)武(潭)融城、南(嘴)茅(草街)草(尾)经济带等建设,衡龙桥、泉交河、沧水铺、东部新区的发展要纳入中心城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不重复建设,不浪费资源,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3.加强建制乡镇之间的道路建设。在道路的两侧布置各自的优势产业。2025年,实现建制镇之间的道路即是加强建制乡镇联系的交通要道,又是产业分布合量的产业发展带,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示范带。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一)优化城镇综合交通体系
1.要加快市域与中心城区对外交通建设,密切市域与中心城区及市域对外的联系。利用长益高速公路复线、厦门至重庆高铁(益阳至长沙段)、呼南高铁(益阳至娄底段)、益阳通用飞机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市域和中心城区与外界联系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港口建设、机场建设等,构建高效合理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国家、湖南及周边省份的发展战略,从产业结构、区域功能、空间布局和环境风貌等方面入手,提高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
2.优化中心城区与市域建制乡镇的交通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市域交通体系。在规划好市域范围办的综合交通网络,做到建制村、建制乡镇、县城、中心城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网络。要加强对现有交通网络的维护和改造升级,提高交通网络的水平,做到中心城区到市域县(市)形成1.5小时交通圈,县(市)到建制乡镇形成2小时交通圈,建制乡镇之间三级以上的公路相连。
3.加强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提升城镇道路网络密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到2025年,中心城区6米宽以上的城市道路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出行比率达40%以上,县城以上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13.5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出行比率达35%以上,主次干路网密度不低于4公里/平方公里,支路间距不大于250米。推进城镇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4.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高城乡公共客运的通达能力和服务质量,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二)强化城镇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水资源保障和水生态保护建设。“十四五”期间,继续强化洞庭湖治理,推进柘溪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河湖连通、水库、灌区工程、重点垸堤防工程建设;加强各区县(市)中小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及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加强凤溪水资源生态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确保区域内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步提高;编制区域内水域防洪和水量调度方案,建立联合调度系统和监管合作机制。
2.加强城镇防洪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护、防洪抗旱体系等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及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到2025年确保中心城区和县城防洪堤建设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建立地质灾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环保、供水、供气、供电、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灾避难场地建设,加强应急物资的贮备;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加强能源项目建设,建立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推进益阳太阳能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推进各住宅小区开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加强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金塘冲水库电站等水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加强益阳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推动已建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到2025年,区域民用燃煤使用量下降50%,农村生活秸秆薪柴用量减少45%。
(三)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补齐城镇公共卫生短板。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推动中心城区、县(市)城区、建制乡镇之间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整治城镇环境卫生死角,建立严格检疫、定点屠宰、冷鲜上市的畜禽产品供应体系,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2.加快中心城区及县(市)区城统筹教育、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物流、商业网点及市场设施、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公平、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加大中心城区(县镇、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好中心城区(县镇、乡镇)“就学难”和“大班额”的问题;加强益阳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重点推进云雾山生态体育公园建设。
3.加快益阳市信息化发展,实施“互联网+”工程,进一步建设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基础信息资源库,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加快落实益阳市同等享受长株潭“宽带中国”首批试点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基站、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惠民试点市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市民一卡通”的应用;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移动通信、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城镇骨干信息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行政村“宽带通”工程;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加强与邻近城市协同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信息港和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建设。到2025年,县以上城镇数字电视普用率达10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5G用户普及率达到8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bps和50Mbps以上。
(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建设
1.加快实施城镇“微改”,推进城镇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在保护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完善路网、供水、供汽、排污等基础设施和运动健身、医务室等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在保留“乡愁”的同时引进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
2.提升城镇供水能力和品质。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水服务范围,增强城镇供水能力。到2025年,全市新增和改造供水规模66万吨/日,新增和改造供水管网长度285公里;中心城区和县(市)区城区水质检测能力达到106项标准要求,建制乡镇水质检测能力达到42项标准要求;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以上,县以上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农村居民安全饮水率达到90%,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提高到60%以上;编制并实施全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3.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强力推进重点镇、中心镇等乡镇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新建城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旧城区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大城市排水监管力度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4.加快城镇燃气发展。合理布局站点,完善燃气输配系统,建立燃气安全保障体系,规范燃气使用。推进县(市)区城区和重点镇、中心镇的燃气管网建设,优化液化燃气储备站及供应站布局;统筹推进农村和乡镇燃气发展,开展分布式能源试点;严格实行燃气企业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燃气供应设施建设和管理;到2025年,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并开通到有条件的建制乡镇。中心城区、沅江城区、桃江县城、南县县城、安化县城的燃气普及率达到98%。
5.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北部、西部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范处置医疗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餐厨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工作。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95%以上、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70%以上。
6.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围绕增强人员承载能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城市居住社区功能完善和补短板为重点,坚持系统思维,发挥老旧小区促进城市更新、提升居住品质的带动作用,全面落实《益阳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实施细则》。有序发展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供给,开展公租房分类处置和盘活工作,扎实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建立全市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规划“一张图”系统。加强政策、规划、资金和项目统筹,推进老旧小区集中连片改造,因地制宜确定棚改安置方式,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
7.坚持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相结合,实施城镇绿荫行动,强化绿线绿景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城镇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的保护与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公园,推进庭院小区绿化、立体绿化和江河湖岸绿化,推进绿荫广场和绿萌庭院建设,抓好各类公园建设,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加快城镇范围内的交通线两侧防护绿地建设;加强城镇之间的绿道网建设。到2025年,全市县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以上和10m2/人,旧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m2/人。
(五)加快建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1.大力发展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特征的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率;积极推进东部新区绿色建筑工作。到2025年,全市50%以上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市政设施绿色建设,到2025年底,所有县城完成市政绿色照明改造,全市城镇照明节电率达到50%以上。
2.编制中心城区和县(市)城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新建的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地下管廊、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执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对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公园、城市河道等逐步按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到2025年,30%的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
3.加快城镇综合管廓建设。推动城镇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中心城区和县(市)区城区要结合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地下综合管廊。
六、推进产城融合,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 优化产业布局
1.利用市域范围内各自的资源,合理挖掘和培育、状大特色产业。各地的特色产业不相互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应相互抱团发展状大。
2.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极,以沅江、南县、大通湖区、桃江、安化山区为扩展,优化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区带动发展,湖区、山区快速发展的多极发展的格局。中心城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医药产业,湖区重点发展船舶、食品加工、纺织、造纸产业,山区重点发展竹木加工、建材、黑茶、矿产、能源等产业。详见附件三。
3.大力发展产业特色小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人流物流便利化程度。
(二)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1.强力推动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协调发展,强化园区的水、电、汽、路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报务设施建设,增加园区的承载力,实现产城融合。优化产业园区用地布局和结构,生产性用地比例达到建设用地总量的60%以上;积极推进园区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严禁在园区内建设别墅和高档商品住房。加快益阳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益阳两型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的两型化改造。
2.园区建设要与城镇新区建设、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城镇城中村改造等紧密结合,提高园区对产业和人员的吸引力,提高园区的建设水平。
(三)提高产业的集聚效益
1.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1+5”产业发展,即以粮食为基础产业,发展黑茶、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笋竹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休闲度假旅游和城市旅游为重点,重点打造黑茶文化旅游、南洞庭湿地生态旅游,大力提升乡村休闲等特色旅游;大力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市场,提高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构建益阳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文化教育、家政服务等新兴产业,全面助推益阳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提速。
2.以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进、本土培育等方法,大力发展高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高新产业,加快益阳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换代。
七、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一)推进生态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1.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按照“四有两无清洁村”的标准构建农村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要严格执行农村垃圾处理的“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原则,严禁非正规填埋。到2025年,每个区县(市)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规划和处理设施,桃江县、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赫山区、资阳区、益阳高新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安化县达90%以上。
2.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3.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2025年,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以上,农村生产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8%以上,农村分散居住地区普及“一户一用、多户联用”的简易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模式。
4.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活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5.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把当地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二)稳步推进农村安居房建设
1.积极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村危房普查工作力度,建立农村危房信息库,分批次地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严格审批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统一建设、验收、资金发放等标准。到2025年,市域范围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现“危房基本解决、布局较为合理、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较为整洁、风貌得到保护”的目标。
2.规范农村村民住房建设行为。以镇庄布局规划为依据,按照村民自主,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村民打破村域界限,引导村民建房相对集中。没有条件进行相对集中的,其建房选址要严格执行村庄规划,遵循规划先行,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彰显特色、建新拆旧”的原则。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尽快实现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班车、通邮、通快递,推动有条件地区燃气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2.挖掘村落的传统文化,积极申报国家、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保护其传统文化;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突出破损房屋的修缮和整治,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加强古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适度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模式,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
八、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城镇管理
(一)建设智慧城市
1.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按照“标准统一、资源整合、因地制宜、信息共享”的原则,建设功能完善的城镇管理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逐步扩大数字城管系统接入范围,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以及信息交换管理网络化。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沅江市区基本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到2025年,各县城要基本建成数字管理平台。
2.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
(二 )创新城镇管理
1. 创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
完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工作;加快推进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建立城镇规划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地方人大对城镇规划管理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查处力度,维护城镇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国的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业规划的约束作用。
加强乡镇规划的管理队伍建设。所有乡镇统一设立规划委员会,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同时健全规划例会制度。将乡镇国土资源所与村镇建设站整合,设立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所,承担规划、国土、建设、环保、村镇管理等具体管理服务和执法职责,根据乡镇规模及工作任务情况,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所按8-15名的标准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保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经费。
2.创新群众自治制度。积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由垂直型权力运作向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协商合作的横向网络型模式转变;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创新现代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5年,城市100%的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9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站。
3.创新城市网格化管理。按照“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和“权随事转、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的原则,划分街面管理责任,整合街面管理力量,建设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城镇管理网络。
(三)完善城镇治理结构
1.积极推进依法治理。树立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城市管理及城市生活各主体的行为逐渐纳入法律法制轨道,制定出台益阳市城镇综合管理条例,对城市管理的内容、运行以及各方面的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2.改革政府管理。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树立“社会本位”和“公共利益导向”的行政观念。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城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
3.建立建全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城镇管理。重点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育和发展的环境,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镇公共事务、承担城镇管理的部分职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能力;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
九、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稳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全市城镇原则上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积极推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中专及技工学校毕业生,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等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城中村的农村户籍人口、被征地的失地农民按规定落户所在城镇。采取有力措施吸纳进城务工经商、购房人员及其家属落户城镇。
2.加强城镇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快构建集居住登记、房屋租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税费收缴、教育文化、社会信用等服务管理功能为一体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到2025年全市实行以居民身份证为唯一标识,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3.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统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师编制。组织实施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到2025年,完成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00万名。允许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4.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1.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完善并推广有关经验模式,全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村庄整治,在规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范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土地利用变更情况监测监管。
2.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允许存量土地使用权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完善城镇存量土地再开发过程中的供应方式,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改造,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需补办出让手续的,经依法批准,可采取规定方式办理并按市场价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在国家、改造者、土地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土地收益。
3.因地制宜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生态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地区开展低丘缓坡地开发试点。通过创新规划计划方式、开展整体整治、土地分批供应等政策措施,合理确定低丘缓坡地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
4.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地方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探索农户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闲置和浪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项目规划
(一)项目建设库
“十四五”期间,从市政道路桥梁、环境基础设施、交通电力通信、公园绿化亮化、保障性安居工程、供水供水气 程、文教卫体公共事业、其它等八个方面安排建设项目近264个,项目投资为1480.98亿元。项目建设全部在“十四五”期间内完成。项目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各区县(市)。具体项目分布见“益阳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项目库”。
(二) 项目建设投资
项目概算投资1480.98亿元。
(三)项目融资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1.立项争资
充分掌握和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省的财政资金投入;
2.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
充分研究国家、省关于融资平台有关政策,积极发挥融平台的积极作用。
3.充分利用PPP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金
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在国家、省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大力提倡采用PPP融资模式,吸收民间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附件一 益阳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布局规划
附件二 益阳市“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交通规划
附件三 益阳市“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规划